负载型硫酸/磺酸对气态邻二甲苯的去除作用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pi7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想的大气环境是维持生命生存、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大气污染也日益严重,对生命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寻找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型的技术和材料成为现阶段的热点。吸附技术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绿色无污染等优点,是处理VOCs最具潜力的方法之一,而且吸附材料的丰富多样性和吸附产物的稳定性使得该技术具有实际应用性和可操作性。目前,广泛使用的活性炭、硅胶等固体吸附剂只在低温下具有物理吸附作用,利用化学吸附法处理VOCs的研究较少。因此,本论文在对VOCs的污染现状和净化技术简要分析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化学吸附方法去除VOCs的可行性,通过动态吸附实验考察吸附剂结构特性和负载状态对吸附能力的影响,揭示相关吸附机理,为研发VOCs有效净化技术和材料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介孔二氧化硅负载硫酸对邻二甲苯的去除作用以三种二氧化硅材料(层析硅胶SG和分子筛SBA-15、MCM-41)为载体制备负载型硫酸(SSAs),邻二甲苯(o-xylene)为模型污染物,通过动态吸附实验系统考察载体性质、硫酸负载状态、吸附反应温度、吸附床高度、载气流速和入口浓度对合成材料去除性能的影响,并通过热重-差示扫描量热(TG-DSC)、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SEM-EDS)、X光电子能谱(XPS)、低温氮气吸附(N2-BET)、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等方式对材料和吸附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硫酸成功负载在三种二氧化硅表面上,并以两种方式存在:一种是物理吸附态(P态)硫酸,一种是化学键合态(C态)硫酸,且C态硫酸含量顺序为:SSA/MCM-41>SSA/SBA-15>SSA/SG。SSAs在反应区对邻二甲苯气体的去除率超过95%,主要归因于SSAs与邻二甲苯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磺化反应)吸附。Yoon-Nelson模型拟合曲线能很好地与实验数据点重合,且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制备的三种吸附剂中,SSA/MCM-41表现出最高的穿透吸附容量(QB,th,526.71 mg/g)。通过增加床层高度,降低流速和入口浓度可延长穿透时间(tB)和提高穿透吸附量(QB)。产物的官能团和物质结构分析结果证明了吸附产物为3,4-二甲基苯磺酸,确立了邻二甲苯与SSAs之间的磺化反应吸附机制,证明了吸附产物可有效回收、载体可重复使用。最后,验证了该方法对去除其它苯系物气体的有效性。2.制备方法对硅胶负载硫酸去除邻二甲苯性能的影响以SG为载体,分别采用硫酸浸渍法和氯磺酸直接磺化法合成负载硫酸吸附剂(SSAⅠ,SSAⅡ),用于吸附去除邻二甲苯,以比较制备方法对SSAs反应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中也采用如前所述的方法对吸附材料和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SSAⅡ具有更高的C态硫酸含量;FTIR分析证明SSAⅡ和SSAⅠ在保留SG原有特征峰的基础上出现P态硫酸和C态硫酸特征峰。表面形貌分析表明SSAⅠ和SSAⅡ表面形态粗糙,有被刻蚀的痕迹,吸附后表面有产物晶体存在;表面元素分析显示SSAⅡ比SSAⅠ具有更高的硫含量。BET结果表明SSAⅠ和SSAⅡ均为低孔隙率的介孔材料,在低温下几乎没有吸附能力。吸附性能分析表明,随着负载量增加,SSAⅠ和SSAⅡ的反应区增大,t B,th和QB,th也逐渐增加;大多数实验结果显示,SSAⅡ比SSAⅠ具有更高的穿透时间和穿透吸附量。表面吸附产物分析证明SSAⅡ与SSAⅠ吸附产物(3,4-二甲基苯磺酸)和机理相同;吸附后SG可再生并重复使用。3.活性炭负载硫酸对邻二甲苯的去除作用以两种活性炭(氯化锌法活性炭,ZnCl2-AC和磷酸法活性炭,H3PO4-AC)为载体,采用湿浸渍法制备活性炭负载硫酸吸附剂(CSA/ZnCl2,CSA/H3PO4),结合TG-DSC、FTIR、SEM-EDS、XPS、N2-BET等方式对吸附剂进行表征,考察CSAs对o-xylene的吸附性能。系列表征分析表明:C态磺酸(C-SO3H)含量为:CSA/H3PO4>CSA/ZnCl2;负载硫酸后样品表面变得凹凸不平,边界比较模糊,有沉积物;CSA/ZnCl2和CSA/H3PO4的比表面积分别降低为原来的1.7‰和1.9‰,孔径分别变为原来的14倍和7倍。吸附实验结果表明:相同负载量的CSA/ZnCl2和CSA/H3PO4的tB,th分别为38.56 min和45.51min,QB,th分别为265.64 mg/g和313.84 mg/g。增加吸附床高度可以增加o-xylene的吸附量,两者的吸附效果为CSA/H3PO4>CSA/ZnCl2。增加载气流速和邻二甲苯的入口浓度使得穿透时间变短,更有助于吸附反应达到平衡。
其他文献
锂离子电池由于其具有能量密度高、绿色环保等优点,成为了一种理想的新能源。目前已被商业化的负极材料石墨理论比容量仅为372 mAh g-1,不能满足高能量密度电池的需要。而部分金属氧化物的可逆比容量虽较高,但在循环过程中体积易膨胀导致容量衰减较快,无法实现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因此,本文出于废物利用的目的,通过简单的制备方法开发一种新型碳材料,同时与金属氧化物复合来改善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
碳材料由于具有来源丰富、合成方法简单、价格低廉等优点被广泛的应用在能量转换与储能器件领域。其中碳纤维材料因具有独特的一维结构、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耐腐蚀性等优点在一众碳材料中脱颖而出并引起广泛关注。然而未经修饰的碳纤维在能量转换与储能器件中表现不尽人意,所以,本论文采用高压静电纺丝技术合成了系列碳纤维材料。通过控制前驱体浓度、电压、流速等参数实现了纤维直径的精细调控。并以硼酸三丁酯为硼源制备了不
目前,中国已从高速城市化转化为高质量城市化发展阶段,然而在区域性环境污染、城市热岛等影响下,城市大气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城市绿色风廊以风为生态介质,连通城市绿地与居住区,连接城市与周边自然生态空间,能将清凉洁净的气流引导至闷热高温的人口密集区,增加城市大气环境容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开展雄安新区绿色风廊空间布局研究,对引导雄安新区土地开发方向、防止关键生态空间被挤占、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提高城市
能源消耗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二氧化碳排放以及气候变暖等全球性重大问题,而电力消耗是能源消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取准确的电力消费空间数据,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区域电力消费评估和电力布局至关重要。目前现有数据多以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的统计数据,较少体现高分辨率空间信息,且存在数据更新滞后等问题。因此高效、快捷、准确地分析计算不同空间尺度上电力消费数据是函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
近些年来我国车辆数量规模的增加,交通拥堵、能源浪费、绕路、行驶效率低的情况在城市中愈演愈烈。提高交通运行效率不仅可以减轻自然环境能源消耗压力,还能够提高人类出行效率,对城市时空模式效率的提高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客观评价交通网络布局合理与否及其对城市形态及功能的影响,对于构建高效的道路运输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受到了世界各国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大量数据被企业采集存储也提供给我们客观评价道路结构运行效率
苯系污染物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都造成很大的危害,处理苯系污染物迫在眉睫。催化燃烧是最有效的处理苯系污染物的方法,能够使有机物完全催化氧化为CO_2和H_2O。本文在OMS-2(隐钾锰矿型八面体分子筛)催化剂的基础上掺入钴氧化物和银氧化物进行优化,得到Ag/Co-OMS-2(掺杂Ag物种和Co物种的OMS-2)催化剂,用于邻二甲苯的催化燃烧。研究内容如下:(1)以高锰酸钾、硫酸锰、硝酸钴和硫酸为反应物,
基于SO_4·-的高级氧化工艺(AOPs)由于其对有机污染物降解的高效性和适应性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过渡金属氧化物具有高活性和稳定性并且易于活化再生和回收,因此常被用作异相催化剂活化过硫酸盐(Persulfate,PS)降解有机污染物。近年来,由于CuO及其复合氧化物具有能耗少、pH调节成本低以及在中性条件下的高处理效率等优点,使其成为一种热门的用于活化PS的异相催化剂。本论文利用不同方法合
近年来,基于过硫酸盐(PS)的高级氧化技术被应用于处理水中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因其p H应用范围广泛、氧化能力强以及对药物的高选择性,使得其在污水处理方面应用前景广阔。如何能够快速、高效地活化PS是该技术的关键所在。活化PS的方法有很多,如光活化、热活化、碱活化、过渡金属活化等。其中光活化由于其绿色环保、成本低廉而被广泛研究。本论文首先研究了太阳光-PS体系降解氧氟沙星(OFX)的性能,然后利用共
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光催化技术被认为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为了提高对污染物的降解效果,常采用半导体复合、离子掺杂、贵金属掺杂、非金属碳材料复合等方法,通过提高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率、太阳光的利用率及吸附污染物性能来改善光催化活性。其中与生物炭复合近年来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本论文以ZnO为光催化剂的主要成分,通过原位水热法与Zn_2SiO_4、生物炭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热岛问题日益凸显,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化过程中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城市温度变化的结果,是“城市病”显著的特征。城市热岛效应问题已经成为当今学者所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石家庄作为新兴城市,也作为河北省的省会城市,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下垫面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加之人为热排放量的增加,其城市化问题具有典型性,城市热岛效应日益显著。因此,本文选取石家庄市作为研究区进行城市热岛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