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斑侧褶蛙SSR位点分离及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lcsuobo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域分布的两栖类无尾目动物,一直被视为分子支系地理学研究的模式物种。近年来,两栖类全球性的衰退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作为我国分布最广、数目最多的两栖类动物--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简称黑斑侧褶蛙),也如同其他许多两栖类动物一样,正处于严重的衰退中。为此,本文在筛选SSR以建立检测标记,并配合使用线粒体控制区标记,对黑斑侧褶蛙的群体检测,分析种群的遗传结构特征,以期为相关领域开展黑斑侧褶蛙及其近缘类群衰退问题的研究,提供有用的信息。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以磁珠富集法筛选了13个多态的微卫星座位(Rnh1~Rnh13),自浙江金华的35个黑斑侧褶蛙个体检测到的等位基因值为3-14,观察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171-0.941和0.422-0.912。各位点多态信息含量为0.341-0.891,位点累计的个体识别率达到0.9999。   (2)以古北区区域内23个种群的321个个体的样品为材料,通过线粒体D-loop区约630bp的序列分析,定义了114个单倍型,并基于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将这些单倍型分为两个明显的支系,依据其分布的地域命名为:中原支系和东北支系。除长白山脉一带的黑斑侧褶蛙种群属于东北支系外,其余中国境内的古北区黑斑侧褶蛙皆属于中原支系。其中,中原支系的在Bayes树、NeighborNet网络、Median-joining网络中都大致可以分为两支。这两支的分布基本是重叠的,这可能暗示着中原支系在扩散初期就存在着多态的祖先单倍型。   (3)按照无尾目物种线粒体控制区的普遍进化速率(3.5% per millionyears),可推算出中原支系群体和东北支系群体分别在约0.070MYA和0.025MYA经历了种群扩张事件。这两个时间都处于第四纪的更新世。这暗示,黑斑侧褶蛙的群体扩张事件,可能与第四纪晚期的气候变化存在联系。但由于缺乏近缘物种的化石校正点,因此在具体的时间上,可能存在一些出入。   (4)与线粒体的分析结果一样,基于微卫星座位数据的STRUCTURE分析将群体聚为中原支系和东北支系两支。另外,发现还一个位点仅在中原支系中扩增,这再次暗示了两个支系之间遗传分化。但由于缺乏其他分子标记的证据(特别是适应性的分子标记),两个支系是否能构成显著进化单元,仍有待于进一步的讨论。其中,东北支系的相关种群基于微卫星STRUCTURE分析又被明确地分为两组,这可能由于长白山脉的地理阻隔有关。但在线粒体方面,这两组群体并无明确分化,这可能是由于微卫星具备更高的分辨率,又或者可能与偏性扩散有关。   (5)用mantel test检测遗传分化和地理距离之间的关系发现:如果把两个支系视为一个整体,则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P值分别为0.462和0.280)。这可能是主要是由于两个支系缺乏基因交流造成的。   而如果将两个支系分开考虑:中原支系无论在微卫星标记和线粒体标记上,都表现出了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的显著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0.561和0.265,P值分别为0.001和0.015)。这可能是因为中原支系在古北区内主要分布于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并不存在阻隔基因流的特殊因素,所以地理距离成了种群之间最主要的隔离因素。所以,邻近的种群之间可能依然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流,这点在 STRUCTURE分析的结果中也得到了验证。而东北支系则在两套标记上都表现为相关性并不显著(P值分别为0.552和0.160)。这说明地理因素并非东北支系各种群之间产生遗传隔离的主要原因。从STRUCTURE分析的结果中可知,东北支系的种群分为两支,这两支之间有长白山脉阻隔。综上可知,至少对于黑斑侧褶蛙而言,地形因素是影响遗传格局的重要因素   (6)对从微卫星标记和线粒体标记中的所得的数据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发现无论是微卫星标记,还是线粒体标记,中原支系群体都比东北支系群体表现出了更高的遗传多态性。在线粒体标记方面,中原支系群体的单倍型多态性和核苷酸多态性分别为0.958和0.01268,而东北支系群体分别对应为0.859和0.00492。在微卫星标记方面,中原支系群体的有效等位基因数目、等位基因丰富度、观察杂合度分别为5.451、9.29、0.676、0.734,而东北支系群体对应为1.883、4.45、0.342、0.367。就中原支系群体而言,古北区的种群在微卫星标记和线粒体标记方面,都表现出了“南高北低”格局的遗传多样性。而在东北支系群体中,毗邻于朝鲜半岛的种群具有更高的遗传多样性。这种遗传格局可能和冰期后的种群扩散有关。   (7)通过对各地种群进行近期瓶颈效应的检测,发现存在多个种群经历了显著的的近期瓶颈效应。这些近期经历了瓶颈效应的种群,并不连成区域,邻近的种群常表现不同情况。而且近期经历了瓶颈效应的种群,从南到北都有零散分布。这暗示,黑斑侧褶蛙种群衰退的主因可能并非是流行性疾病或全球气候变化,而是人为捕杀或生境破坏。因为由疾病或气候变化引起来的两栖类种群衰退,通常表现为区域性种群全面衰退。而这个结果也与宏观调查的结论相符合。
其他文献
碳纳米管由于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优良的导电性能、抗腐蚀性、高稳定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催化领域、半导体领域、储能材料领域、超级电容器领域、生物传感器等,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碳纳米管的合成主要是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合成受催化剂、碳源气体、反应温度、反应时间、载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催化剂的化学组成、种类、和粒径的大小等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催化剂的不同会影响碳纳米管的形貌和结构,最终影响碳纳米管的
本工作探究了从棉籽油脱臭馏出物中转化、提取植物甾醇的路线,主要包括酶催化合成甾醇酯的反应条件优化、合成甾醇酯反应的动力学研究以及甾醇酯产物的分子蒸馏提取工艺研究,形成了一条较环保的从脱臭馏出物中直接回收植物甾醇酯的工艺路线,为工业上进一步综合利用脱臭馏出物废料奠定了基础。利用脂肪酶CRL催化酯化棉籽油脱臭馏出物中的脂肪酸与甾醇,针对酶用量、剂油比和反应温度等反应条件进行了单因素、响应面优化实验,最
本研究选用山东省建国以来大面积种植推广的62个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演变分析。自1949年以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病害流行的变化,山东小麦经历了8次品种更替,选用每次品种更替中主推品种进行大田试验,测定了生育后期旗叶的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等生理指标,以及成熟时的生物学产量、籽粒产量、收获指数(HI)和株高等农艺性状。主要结果如下:1.品种更替过程中遗传多样性的变化筛选到24对有较好多态性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是广泛存在于脊椎动物体内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并编码免疫球蛋白样受体的高度多态基因群,能编码种类丰富的细胞表
稀土元素原子结构特殊,内层4f轨道未成对电子多、原子磁矩高、电子能级极其丰富,几乎可以与所有元素发生反应,形成多价态、多配位数(3~12个)的化合物,具有许多优异的光、电、磁、核等特性,被称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和神奇的“新材料宝库”。稀土材料纳米化后,具有许多特性,如小尺寸效应、高比表面效应、量子效应、极强的光、电、磁性质、超导性、高化学活性等,能大大提高材料的性能和功能,可用于新材料的开发,在
能源被认为是“工业的粮食”或“现代工业的血液”,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世界对一次能源尤其是石油和煤炭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化石能源对环境的污染和CO2减排已成为全世界共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