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教学制品演化分析的教师技术采纳过程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se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背景下,数字教学制品不仅是电子格式的人工制品,它的设计和开发是一种工具和教学的有效连接,已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重要议题。教师在制品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哪些要素及要素之间的重要性变化,作为一种证明教师产生思维和实践转变的教学证据,这种技术带来的改变体现在教师理解和熟练使用的过程中。目前已有大量研究探讨将频次性数据作为教师技术采纳的依据,而非结构化的图像制品内容因其难以测量、语义本身的复杂性,对之的测量方法和研究鲜少。因此,借鉴已有的研究,本研究旨在1.建立针对大规模图像教学制品有意义信息采集的流程,2.并通过观察实际采集的制品进行实践验证,3.提供对基于制品特征演化分析的教师技术采纳动态观察的设计和实践过程。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首先,研究收集了一批来自教师教学制品提交的图像数据记录,制作了具有一定通用性的个性化数据观察工具,以对大规模、无组织、无序的原始教学制品数据进行系统性观察,以实现制品有意义信息的采集。然后,研究对技术干预模型、组件显示理论以及多媒体设计原则等中的教学设计要素和应用场景进行了归纳,并基于实际数据选择合适的教学制品特征和设计要素框架,最终采用了共九个特征以刻画语文学科教学制品特征画像。最后,研究通过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数据分析等技术,结合半人工标注的深度学习方法提取图像高层内容信息,基于制品特征演化分析结果,针对早期采纳者、后期大众、滞后者三种教师群体,观察不同类型教师不同时期技术采纳的关注点变化,从中发现教师在设计制品时的四个技术采纳阶段分别是以媒体为中心、以信息为中心、以教学目标和策略为中心、以学习者动态交互为中心。本文对研究过程中的关于制品特征和教师技术采纳的思考、设计和实践进行了详细阐述,通过数据处理、图像特征选择与抽取、具体特征变化和人群差异呈现等提供了较为完整的分析过程,并对结果及其原因进行探讨和解释,实现了对教师制品设计和技术采纳过程变化的刻画。
其他文献
学位
趋向补语“V过来/去”的教学在初级水平的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由于其无论是在书面语中,还是在口语中,使用频率都很高,使得留学生使用趋向补语出现偏误的概率也很高。本论文以初中级汉语水平的泰国学生为考察研究对象,对泰国学生使用趋向补语“V过来/去”出现的偏误进行调查分析,并对中泰教师教学“V过来/去”的案例进行分析,从教和学两方面来考察对泰国学生趋向补语“V过来/去”的教
学位
区域认知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被提出后,相关研究方兴未艾。大多数研究关注区域认知的教学策略,而针对区域认知素养在地理课堂中的培养实况研究相对较少,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区域认知的内涵结构以及地理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培养情况。首先,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对区域认知素养的内涵与结构进行梳理,结合专家咨询法构建了适用于课堂教学分析的区域认知素养培养体系。该体系包含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
学习是初中生的主要任务,良好的学习动机能够帮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是决定学习生活的直接动力源泉,也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本研究旨在探究初中生学习价值观、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动机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以学业自我效能感为中介的干预模型。本研究采用《中学生学习价值观问卷》《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学习动机量表》为研究工具,调查了南宁市某中学737名初中生的学习价值观、学业自我效能感、学
学位
学位
学位
近年来,金融市场中交易模式的创新和金融产品的丰富使得金融高频数据成为了当下的研究热点。由于金融市场中的交易都是随机的,所以产生了变化的不规则的交易时间间隔(也称持续期)数据,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市场微观结构信息(如时变性、聚集性等)。通过对持续期的研究可以发现日内交易的行为结构,可以更好地理解市场的微观结构。在目前的研究中大多用自回归条件持续期(ACD)模型来描述持续期的演变。在用ACD模型进行建模
东北民歌《看秧歌》是郭颂先生根据东北汉族民歌进行改编的,这首作品是东北民歌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首作品采用“非方整性起承转合”的曲式结构,不仅唱腔、唱词独具特色,而且运用了大量的东北方言,衬字衬词的运用也凸显了东北民歌的色彩。本文通过四个方面对该作品艺术特色进行具体的分析,首先从这首作品的历史背景入手,了解其源于东北民间大秧歌以及东北民歌的发展脉络。其次是从它的唱腔、歌词中方言的韵味、衬字衬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