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比较Gone with the Wind的两个中译本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y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元系统理论把翻译文学看成是文学多元系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会对译者的翻译行为模式产生影响,当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处于中心地位时,翻译活动会参与创造译入语文学中新的、一级模式,并作为革新力量不但引进新的思想,而且引进新的文学模式。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通常会打破本国文学的规范,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从而使译本保持原文的“充分性”。当翻译文学处于文学多元系统的边缘地位时,译者会为外国的文本寻找最佳的现成二级模式,成为保守的力量,于是译者通常会采取归化翻译策略,包括对所译作品随意删减、或是把原作生硬地套入译入语文学中的现成模式,结果导致译本的“充分性不足”,产生出在译入语文化中读者更容易接受的译本。本研究以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的观点为理论依据,即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位置会对翻译的规范、行为模式、翻译策略产生影响,分析了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小说Gone with the Wind的两个中译本,分别是傅东华于1940年翻译的《飘》和陈良廷等于1990年翻译的《乱世佳人》。本文采用描述性比较的方法从词汇、句法、篇章三个方面对两个不同时期的译本中所体现的翻译策略进行研究,以说明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不同地位对译者翻译策略产生的影响。这两个译本产生的时间相隔半个世纪,在此期间,翻译文学在我国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翻译文学逐渐从边缘地位走向中心地位。20世纪40年代翻译文学在我国文学多元系统中处于边缘地位,因此在傅东华的译本《飘》中,他倾向于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20世纪90年代,翻译文学逐渐走入我国文学多元系统的中心地位,因此,在陈良廷等的译本《乱世佳人》中,他们倾向于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
其他文献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建议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采用新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听说教学模式(CALL),改进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
《天堂》(1998)是托尼·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历时4年倾心打造的一部文学力作。作为“三部曲”的终结篇,《天堂》将其视线投向处于当代多元文化,移民社会和全球化大背景下
本文将侧重于以舞台演出为目的的戏剧翻译研究。传统翻译理论强调译文对原文的忠诚,“对等”是衡量翻译优劣的最高准则。然而,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打破了“对等”在传统翻译中
评分不一致是影响评分信度的主要因素。本文通过评分一致性检测来研究大规模网上作文评分的信度。以湖南大学英语分级考试作文测试为研究对象,采用IRT多侧面Rasch模型,通过分析
20世纪80年代,翻译学研究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社会学科。这一学科在全球许多国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一定会继续发展下去。翻译研究涉及了许多领域,包括语言学、文学研究、史学、
批评语篇分析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从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并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