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宁德市区中老年骨量减少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结合骨折危险性评估工具(Fracture Risk Assessment Tool,FRAX)预测不同证型的骨量减少者10年内髋部骨折和全身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概率,分析不同中医证型的骨量减少者未来10年内髋部骨折及全身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的规律,从“治未病”角度为防治骨质疏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课题在2017年0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依托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宁德市中医院,采用跟骨超声仪检测骨密度,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家族史等一般情况及中医症候,根据中医四诊合参的原则确定中医辨证分型,使用FRAX(非联合股骨颈BMD)算出骨量减少者的10年内的髋部骨折和全身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概率,数据采用SPSS 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选择受试者500例,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骨量减少者(-2.5SD<T<-1SD)211例,骨量减少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为:肝肾阴虚证96例(45.5%)>脾肾阳虚证34例(16.1%)>肾阳虚衰证32例(15.2%)>肾虚血瘀证21例(10.0%)>其他证型14例(占6.6%)>脾胃虚弱证9例(4.3%)>血瘀气滞证5例(2.4%),各证型在性别、年龄、体重、BMI分布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身高、跟骨骨密度T值在不同证型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分布上,肝肾阴虚证、肾阳虚证和其他证型的性别构成比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其他证型女性较男性多见,肾阳虚男性较女性多见。其中年龄分布上由大到小为:脾肾阳虚证>其他证型>肾虚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肾阳虚证>脾胃虚弱证>血瘀气滞证;在体重分布差异为:血瘀气滞证>肾阳虚证>肾虚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其他证型>脾胃虚弱证,BMI分布差异为:肾虚血瘀证>血瘀气滞证、肾阳虚证>其他证型>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脾胃虚弱证;在7个FRAX影响因素中,不同证型的骨量减少者的FRAX危险因素在构成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年内髋部骨折概率和全身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在不同中医证型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10年内髋部骨折概率在6个常见中医证型中概率为: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肾虚血瘀证>脾胃虚弱证>肾阳虚证>血瘀气滞证,10年内全身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在6个常见中医证型中概率为: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肾虚血瘀证>脾胃虚弱证>肾阳虚证>血瘀气滞证。结论:1、宁德市区中老年骨量减少者中医证型分布以肝肾阴虚证最多见,其次为脾肾阳虚证、肾阳虚证、肾虚血瘀证,血瘀气滞证和脾胃虚弱证相对少见;2、脾肾阳虚证和肝肾阴虚证型的骨量减少者在10年内的髋部骨折和全身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概率较其他证型高,说明FRAX评估结果与中医证型有一定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