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殷墟是商代后期的都城,从出土的乐器实物来看,盘庚迁殷后,随着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音乐文化也获得了长足的进展。而编铙是出土的晚商遗物中,数量较多且保存最为完整的乐器。本文采用音乐学、声学、考古学等的研究方法,对殷墟地区科学发掘出的八套编铙进行了考察和研究。通过对出土了编铙的墓葬之发掘报告的详细分析与比较,认为殷商时期,编铙多掌握在享有军事权利的王室或高级奴隶主贵族的手中,是其军权、王权或礼制的象征。计算和分析了编铙正、侧鼓音之间的音程关系和“隔离度”之后,得出的结论是:殷商时期的编铙是我国青铜编钟类乐器的鼻祖,最晚在殷墟文化第三期的时候,已经出现了“-铙两音”的萌芽。根据对各组编铙之中相邻两铙之间的音程和各铙正、侧鼓音间音程的分析可以发现:所出现的音程关系多为大、小三度,或是纯四、纯五度,表明殷人对音程协和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体验和认识;另外每组编铙至少可构成三声音列,并可演奏宫、角、徵、羽四种调式的音阶骨干音。本文详细介绍了对八套编铙进行测音的情况,并对测音的结果进行了统计、归纳和分析。同时,对数据的来源,与之相关的背景资料,以及使用的测音仪器、测音方法等,都做了详尽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