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语用意识和语篇生成

来源 :燕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shi0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语言时,有的语言会反射自身或是反射到其它语言形式上去。这表明了自然语言不同于其它符号系统的一种能力,它能够表现和描述自身的结构和用途,某种语言形式能够镶嵌在另一种形式的语言运用中。语言学家们称这种情况下运用的语言为元语言,元语言表现了语言的反射性。这些反射性现象是日常语言交流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语言的反射性活动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行为。它使得人们能根据语境调整和控制自己的语言,从而恰当地运用语言,实现交际目的;它使人们在交际中能够彼此确认,合作互动,从而展开、完成语言事件。语言反射现象应归因于人们头脑中的反射性意识。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或多或少都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他们对自己的语言行为具有一种反射性意识。这种语言运用中的反射性意识就是元语用意识。 元语用意识是个很复杂的概念,与影响语用事件的因素有关,包括社会文化的、具体交际语境的、语言使用者心理的、认知的等因素。它与人们以某种既定的方式使用语言的原因有关,与人们自己怎样看待他们正在进行着的语言活动有关。它为研究语言运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研究的就是人们的元语用意识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运作和功能,更确切地说,是元语用意识和语篇生成的关系,元语用意识在语篇生成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元语用意识怎样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行为?它在语篇生成过程中是怎样运作的?本文讨论、分析了元语用意识在言语事件中的构成要素,说话人、听话人和社会文化语境三个方面上的表现和运作,并探索了它在人头脑中的根源问题,即元语用意识来源于头脑对言语事件的概念化过程。本文认为,元语用意识在语篇生成过程中的角色是由它自身的性质和运作所决定的—元语用意识对语篇的生成具有统筹功能。
其他文献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是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听力部分改革对大学英语听力教与学的及时反拨效应,即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听力部分改革是否对大学英语听力教与学管理和听力教与学实践产生了
随着中国的入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变得日益频繁。世界旅游组织最近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和世界第四大旅游资源国。而旅游宣
本文采用形似和神似翻译理论作为理论框架对Hamlet的两个中文译本(朱生豪的译本和卞之琳的译本)进行分析,以考察在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时应当重神似还是重形似。 早在20世纪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