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丘东平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斗争年代,他以对祖国对民族的热情始终坚守在革命的最前线。作为一位革命斗士,他永远身处前线最后身陨疆场;作为一位作家,他一刻不停地用他的笔描绘着最真实的世界,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给后人留下了无数宝贵的文学财富。如此出众的一位青年,其人其文却因为某些政治原因而被牵连受到埋没,致使许多人对丘东平没有正确的认识和深入的研究。作者从亲身经历到深入人物内心、真实的描写我国早期苏维埃运动,到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新四军创作反映早期抗战艰苦斗争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创作发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笔者针对这一问题,集中整理了丘东平生平的小说创作,并且以《给予者》和抗战全面爆发作为分界点,将其创作划分为前后两个部分,研究其前后两个阶段创作的变化,并着重探究影响其创作变化的原因。丘东平早期的创作,始终贯穿着对人性启蒙的关照,给读者呈现了动荡社会中不同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在艺术手法和语言表现力上,他多运用“模糊性”和“寓言式”的创作方法,显得不够成熟洗练,不够清晰。然而全面抗战的爆发改变了丘东平,以《给予者》为代表,丘东平后期创作产生了明显的改变。他不再纠结于对“被精神奴役”者的同情和启蒙,而是像幡然醒悟似的,将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存亡提升到了崭新的高度。在作品中,他注重描写人物在长期战争煎熬下所发生的心理变化,将人民坚决反抗列强欺辱和在战争中逐渐成长的心灵点滴,完整而又生动的表现了出来,这种突入人物真实内心的写作手法,在当时的创作中是罕见的。也正是这样,丘东平的战地小说才从众多描写抗战的小说中脱颖而出,媲美世界战争小说。可以说,丘东平创作的逐渐成熟,与战争的磨练和他所吸收并且咀嚼消化的文学理论是密不可分的。战斗的愈发激烈使他感受到了祖国民族面临的灾难、亲眼见到了被奴役的人民反抗的身影;对尼采、高尔基的崇拜使他的创作中带有让人敬畏的“力”和异常坚定地语调;对“新感觉派”创作方法的吸收又指导了他在创作中融进主观感受、贴近人物内心;而对鲁迅先生“启蒙思想”的延续和升华又成就了其作为作家对社会和战争的深刻反思。正是因为丘东平将外国文学理论有效地融入进了民族的实际,才创作出了独树一帜的作品,对整个中国文学的流变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