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现代以来,中国人对古代舞蹈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国时期。20世纪初叶的留学潮和西学东渐促使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有了重写国史的想法和实践。在这种时代思潮的影响下,受到西方学科分类体系的影响,舞蹈开始独立为一门学科,成为学人们研究的对象。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是对史籍中有关古代跳舞的记载的描述性研究,最大的特点是通过跳舞所伴生的社会现象研究古代的跳舞活动,换句话说就是还未把舞蹈当成是一门单独的艺术进行研究,反映出当时学人们还未完全脱离传统史学的研究思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古代舞蹈史的研究作为舞蹈学史论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是所有舞蹈史研究中最早进行的。在欧阳予倩、吴晓邦等先辈的帮助和引导下,以彭松、董锡玖、孙景琛和王克芬等为代表的第一代研究者为起点,“中国古代舞蹈史”的研究正式拉开序幕,他们在系统梳理史料、出版奠基著作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20世末期,以袁禾、冯双白等为代表的第二代研究者“接续香火”,在续写中国古代舞蹈史、丰富专门史研究等方面向学理方向掘进。进入21世纪,尤其是近些年,对“中国古代舞蹈史”的研究更是呈现出遍地开花的欣喜态势,无论是作为制高点的中国舞蹈美学,还是新兴的专门史研究都有不小的突破。对清末民国以来中国古代舞蹈史的研究,是对这一学科的回眸和展望。本文将首次尝试对这一历史进行梳理和述评,将时间线索和人物线索一一铺展,还原历史,审视现在,憧憬未来。研究对象以各类文献(报纸、期刊、著作、硕博士论文等)为主。纵向上以清末民国、新中国初建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20世纪最后十年、新世纪以来等六个时期,分析各时期“中国古代舞蹈史”研究的研究状况和特点;横向上,将关注同时期“中国古代舞蹈史”的不同书写形式,对主要学术成果进行考证、纠误和比较。清末民国时期将关注三个问题:1、首次关注“新史学”思潮背景下对国人进行“中国古代舞蹈史”研究的启蒙和推动,尤其是彻底改变的历史叙事模式对舞蹈史学研究的重大影响;2、经考证,将现当代以来最早进行中国古代舞蹈史的研究追溯到1907年;3、经考证,基本可以断定钱君匋并非《中国古代跳舞史》的作者。新中国以来将关注:1、建国初期将以人物为线索,梳理他们为新中国的古代舞蹈史研究所起到的启蒙作用。2、改革开放以后一直到19世纪末,随着社会从动荡中逐步恢复,各类研究系统梳理的展开,中国古代舞蹈史的研究也重新步入正轨。3、进入新世纪,包括编年史、断代史、区域史等不同的研究逐渐增多,从诗歌、考古等不同角度切入进行古代舞蹈研究的著作、论文也呈现出让人兴奋的增长态势。综合横纵向的分析以后,本文着意强调中国古代舞蹈史历史叙事模式的转换:1、“新史学”的历史书写对中国古代舞蹈史研究的启蒙;2、由史料梳理到文本分析再到文化剖面的逐层递进,并提出“史料梳理型研究”的概念;3、由文化剖面到学理研究的转变,并提出“学理研究型研究”的概念。这三个层次构成了清末民国至今中国古代舞蹈史研究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来的逻辑递进关系。可以说这种关系已经自觉地内化成为中国古代舞蹈史学研究的后天规律,但仍需要在实践中更深入的进行研究、强化和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