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术,亦称“国术”。武术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和优秀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数千年来我国人民以它来强健体魄,陶冶性情,丰富生活,培育精神,扬我国威。中华武术在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渗透着中国传统哲学、文学、美学、中医学、军事、教育、宗教、养生等文化思想的影响,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同时又蕴涵着独特的理论内涵和行为特征。逐步形成了自身博大而精深的养生、健身方法,成为我国最具有群众基础的民族传统健身项目之一。通过开展学校武术,在广大青少年中掀起习武的热潮,不但可以加强青少年身体素质锻炼,也为武术文化的发展和继承奠定基础。然而目前武术在学校的开展情况却不尽人意。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武术在学校中的发展状况进行详细的研究,尤其是2001年6月8日国家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简称:纲要)后,根据《纲要》制定的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在各学校大力推广的背景下对学校武术影响的研究。国家对体育课程的重视使武术项目似乎又可以在校园内蓬勃的发展起来。文章的论述是从新课标提出的目地、要求,去寻找振兴学校武术发展的对策,主要是处于以下两个原因:(1)从笔者的角度审视,新课标所涵的指导思想,就是一种要宣扬的“口号”。从古至今,中国一直是口号文化颇为悠久和发达的国度。口号这种颇具感召力和号召力的特殊话语形式往往浓缩了一个时代的主流信息,概括了一个社会需要说明的主题,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逐年下降,政府、社会、家庭忧心忡忡,调查显示【1】,现代青少年学生的基本体育素质比起七八十年代的同龄人落后一大截,这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条件日益丰富不相称。国务院、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发出号召,要重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督促各下属部门采取措施,加强体育锻炼,保证祖国的未来健康。客观地讲,新课标响应现实号召,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指南针。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口号这种话语形式永远会存在和流行下去,倡导武术的研究者们使命可谓任重而道远,它将领导我们去行使武术人的使命。(2)武术运动在中国学校几经衰荣,新中国成立后,武术运动逐步走进各级各类学校,受各种因素影响,武术运动曾经在学校火爆一时,现在却处于开展的低潮阶段。武术从技术层面上理解它属于一种体育运动,从历史渊源上分析它是一种传统文化。众多武术名家对武术的性质有着共同的阐释“武术属于体育,但高于体育;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而作为文化理论界的研究学者应该深知,武术是一种我国的特有文化,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是中国先进文化的根基。青少年是人类文明生生不息的传承者,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一个民族只有把青少年塑造成自己的文化代表,才能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续接,才能实现民族精神的再造。发扬武术,重在青少年。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有一段精彩论述:“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在学校开展武术教育,充分激发青少年习武热情,并把武术里面所蕴藏的优秀思想与现代德育结合起来,促进我国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武术只有在青少年中发扬光大了,世界才会认同【2】。通过大量文献资料分析,在新课标的理念要求下去探寻学校武术目前发展中存在的困难,针对学校武术开展的各种情况,循循探幽,把学校武术的开展推广与新课标所倡导的一些具体做法联系起来,坚决贯彻新课标精神,认识学校武术承担的现实意义;新课标要求下,充分了解学校武术的学习主体意识;更新观念,领导由管理者向服务与组织者角色转变;加强教师业务培训,确立教师主导作位;适当改良学校武术内容,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灵活运用教材,适当增加本土特色武术内容;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评价方法多元化;建立区域之间学校武术互动交流,加强联系;以全国大学生武术比赛为堡垒,向其他学校展示成效等,为学校武术得以正常开展提出一些建议。虽然有些观点已经被前人论述过,而且从新课标延伸的一些值得借鉴的做法在其他体育项目(田径、球类)中也提到并论证,但是新课标与学校武术的发展相结合的研究还是比较少。自此,借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之际,大力发展学校武术,打破武术在学校中的颓势,给其他研究者提供一点的参考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