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蚜Aphis glycines为栽培大豆Glycine max的重要害虫,大发生年分中常对大豆生产造成严重危害。大豆蚜为典型的异寄主、全生命周期型蚜虫,在其生活史中,有性世代对维持种群生长、增加种群基因交流和快速适应环境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本试验,对大豆蚜有性世代中的性母蚜和雄蚜光温诱导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试验中,设置不同光温组合对大豆蚜进行连续三世代诱导,研究了大豆蚜性母蚜和雄蚜形成规律;再利用不同光温组合对大豆蚜进行了连续两世代诱导,研究了大豆蚜不同龄期感受诱导后的性母蚜和雄蚜形成规律;最后,研究不同光温条件下的各蚜型形成动态,并对大豆蚜成蚜产出不同蚜型期间的虫体物质含量进行了分析比较。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大豆蚜性母蚜和雄蚜连续三世代光温诱导中,设置光周期为10 L:14 D,对大豆蚜进行20℃、23℃和26℃三个温度下不同龄期诱导。20℃和23℃,经G0、G1和G2三代短光照诱导,大豆蚜均可产出性母蚜和雄蚜。20℃和23℃,G0和G1代经短光照诱导、G2代感受长光照后,大豆蚜G2代中也可产出性母蚜和雄蚜。26℃,大豆蚜G0、G1和G2代连续三代感受10 L:14 D诱导后,仅产出雄蚜,无性母蚜形成。26℃连续三代诱导中,G1代从成蚜期开始感受短光照处理(10 L:14D),后代中可产出雄蚜;G1代成蚜期如经历长光照诱导(14 L:10 D),后代中则无雄蚜产生。大豆蚜性母蚜和雄蚜连续两世代光温诱导中,设置光周期10 L:14 D,对大豆蚜进行了14℃、17℃、20℃、23℃和26℃五个温度下不同龄期诱导。14-23℃和10 L:14 D光周期条件下,大豆蚜经两代诱导后均可产出性母蚜和雄蚜。26℃和10 L:14 D光周期条件下,大豆蚜经两代诱导后可产出雄蚜。在14-20℃和10 L:14 D光周期条件下,大豆蚜从各龄期若蚜开始感受持续两代光温诱导后,所产性母蚜均早于雄蚜发生或与雄蚜同时发生。在14-20℃和10 L:14 D光周期条件下,大豆蚜成蚜期感受光温诱导后,可产出性母蚜和雄蚜。23-26℃和10 L:14 D光周期条件下,大豆蚜成蚜期感受光温诱导后,可产出雄蚜。性母蚜和雄蚜不同光温条件下形成规律研究发现:在12 L:12 D光周期和17-23℃,性母蚜与雄蚜的出现时期基本相同;性母蚜的消亡期早于雄蚜,且性母蚜消亡后雄蚜数量仍见增长。在20℃和8 L:16 D及10 L:14 D光周期,性母蚜先于雄蚜发生或与雄蚜同时发生,且先于雄蚜消亡。大豆蚜成蚜产雄蚜期间和产孤雌蚜期间,虫体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7.63±0.68和19.32±2.27μg/g,还原糖含量分别为14.29±0.59和13.48±0.97μg/g,二者间均无显著差异,但其均低于大豆蚜产性母蚜期处理(蛋白含量为70.05±3.56μg/g、还原糖含量为63.24±15.99μg/g)。大豆蚜产出性母蚜、雄蚜和雌蚜期间,体内褪黑素含量无显著差异。大豆蚜产出性母蚜和雄蚜期间,虫体内保幼激素含量分别为92.54±8.82和85.53±6.64 ng/g,二者间无显著差异,但其含量均高于产出孤雌蚜处理(48.30±2.15 n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