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地景建筑”之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期的大地艺术以及水平巨构建筑形式,甚至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农耕时代人类活动对大地进行的改造,例如农用的梯田、军用的长城。但当时建筑、景观、城市还是相对独立的体系。真正的“地景建筑”热潮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以彼得·艾森曼、FOA等为代表的一批建筑师,在西方掀起一股新的建筑浪潮,他们以建筑与场地同质化作为基本走向,强调建筑与城市景观的连续性和界面统一性。“地景建筑”开始成为当代解决建筑与城市环境关系的一种重要设计理念。另一方面,非线性科学向其他学科甚至是建筑学的积极渗透,使得其以混沌理论为代表的非线性思维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当代地景建筑往往以复杂多样的形态呈现,对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计算机建模技术、结构、材料、建构问题等均提出了新的挑战。而这些都是传统的线性建筑思维所不能解决的。非线性思维向建筑学的转译以及用其来指导当代地景建筑的发展就变成了时代的需要。本文将关注当代地景建筑形态上复杂多变的倾向,追溯其历史缘由,对其与非线性科学结合的理论与现实基础做案例上的研究,对其特有的价值取向、生成过程、设计方法以及计算机参数化技术进行资料性的综述。同时采取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搜集国内外多个已建成和在建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其形态背后的逻辑。目前国内建筑行业对“地景建筑”的理解,尤其在生成技术理念这一块与国外相比还具有相当大的差距,一方面的差距来自于对先进的非线性设计方法和新的参数化建模技术缺乏了解,另一方面则低估了地景建筑这一现象对于建筑学的意义。希望文章对此类资料的整理和归纳能作为一种指导性的策略,为建筑实践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