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政治是互联网上客观存在的、与政治活动密切相关的包括政治权力、政治意识、政治体系、政治行为、政治管理、政治参与、政治发展等内容的政治现象。从理论层面看,网络政治监督是政治参与的子课题,操作层面是网络政治参与的一种主要的形式。网民在参与网络政治监督的过程中,既监督政府的行政过程,也能够通过网络平台表达网民的政治意愿,保障宪法赋予的监督权利。网络政治监督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政治参与形式,虽然只是政治参与过程中的一部分,即监督部分,但是对现实社会中的政治参与活动会产生变革性的影响。首先是因为网络政治监督具有的五组特征:第一,草根性与民粹性。这组特征一方面能够反映部分社会底层群体的政治意愿和诉求,另一方面也会对意识形态的宣传起到消解作用。第二,平等性与广泛性。包括监督主体和监督客体的广泛性,以及二者在监督过程中的平等性。第三,快捷性和高效性。特别是在互联网移动终端普及后,网络传播的快捷性对的官僚体制的科层制形成了巨大冲击。第四,互动性与凝聚性。在网络共同体中,成员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关注点,随着网络社交工具的发展,共同体内部成员可以实现快捷高效的沟通;但这组特征也会导致“群体极化”和“网络暴力”等负面效应。第五,多样性与直观性。多样性表现在:一是网络政治监督的主体的自然情况和阶层情况是多样的,因此在表达观点时的倾向性也是多样的,本文对五种倾向进行了分析;二是,网络政治监督的途径是多样的。直观性则主要体现在传播内容的直观,在移动网络终端广泛普及的社会,网络对于突发事件的“直播”往往图文并茂,并且更新速度迅速。文章提出了网络政治监督的基本功能主要体现在对于我国民主政治进程的积极效果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改善了民主政治参与的方式。第二,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第三,网络政治监督促进了权力机关的信息公开。第四,对于探索网络民主具有示范作用。文章还分析了网络政治监督在当前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信息传播的随意化、观点传播的极端化和效果传播的污名化三个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网络政治监督必将成为未来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推动力量和主要依靠力量,如何将网络政治监督变为一种机制,纳入正规化轨道,使公民在通过网络表达政治意愿的时候不触犯法律,文章从四个方面探讨了网络政治监督的发展路径:第一,建构网络政治监督的文化基础;第二,推进网络政治监督的法制建设;第三,善对网络政治监督的舆情民意;第四,放大网络政治监督的积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