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针刺膝骨关节炎患者相应的敏化穴,观察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评价指标的变化,评价针刺敏化点/穴位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为腧穴敏化规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方法:
收集6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试验组:用VonFrey电子测痛仪对其膝关节周围的13个经穴及压痛点进行敏化探测,针刺敏化程度最高的五个点/穴位;对照组:针刺膝关节周围五个常规穴位。两组均每周针刺3次,每次30分钟,持续4周。运用WOMAC评分、VAS疼痛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进行治疗前后的效果评价,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安全性评价,并于治疗结束后30天随访以评价疗效。
结果:
本次试验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66例,脱落4例,试验组与对照组各脱落2例。其余病例均完成试验。最终收集病例数62例,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1例。
1.各组患者疗效比较,试验组痊愈17例占54.84%,显效8例,占25.81%,有效3例,占9.68%,无效1例,占3.23%,愈显率效率为80.65%;对照组痊愈7例,占22.58%,显效15例,占48.39%,有效7例,占22.58%,无效2例,占6.45%,愈显率为70.97%。
2.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WOMAC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经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WOMAC评分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3,P<0.05。
3.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VAS疼痛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经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
4.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膝关节活动度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经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在膝关节的主动屈曲、主动内旋、主动外旋方面,经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在膝关节的被动屈曲、被动内旋和被动外旋方面,经统计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1.在膝骨关节炎的疾病过程中,可探查到穴位的痛敏现象。
2.针刺高敏化点/穴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优于针刺常规穴位。
3.穴位的敏化现象是经穴特异性的体现,作为针灸临床选穴的依据,可进一步提高针灸的临床疗效。
通过针刺膝骨关节炎患者相应的敏化穴,观察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评价指标的变化,评价针刺敏化点/穴位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为腧穴敏化规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方法:
收集6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试验组:用VonFrey电子测痛仪对其膝关节周围的13个经穴及压痛点进行敏化探测,针刺敏化程度最高的五个点/穴位;对照组:针刺膝关节周围五个常规穴位。两组均每周针刺3次,每次30分钟,持续4周。运用WOMAC评分、VAS疼痛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进行治疗前后的效果评价,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安全性评价,并于治疗结束后30天随访以评价疗效。
结果:
本次试验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66例,脱落4例,试验组与对照组各脱落2例。其余病例均完成试验。最终收集病例数62例,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1例。
1.各组患者疗效比较,试验组痊愈17例占54.84%,显效8例,占25.81%,有效3例,占9.68%,无效1例,占3.23%,愈显率效率为80.65%;对照组痊愈7例,占22.58%,显效15例,占48.39%,有效7例,占22.58%,无效2例,占6.45%,愈显率为70.97%。
2.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WOMAC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经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WOMAC评分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3,P<0.05。
3.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VAS疼痛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经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
4.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膝关节活动度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经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在膝关节的主动屈曲、主动内旋、主动外旋方面,经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在膝关节的被动屈曲、被动内旋和被动外旋方面,经统计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1.在膝骨关节炎的疾病过程中,可探查到穴位的痛敏现象。
2.针刺高敏化点/穴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优于针刺常规穴位。
3.穴位的敏化现象是经穴特异性的体现,作为针灸临床选穴的依据,可进一步提高针灸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