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球式惯性平台流场模拟与悬浮控制技术研究

来源 :国防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ogramme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浮球式惯性平台是一种新型无框架稳定平台,其采用浸没在液体中的稳定球体建立测量载体运动的参考坐标系。由于球体被液体包裹且受到静压支承系统的全方位支承,因此浮球平台能够适应载体的大过载、高动态机动和强振动环境,可作为高超声速飞行器和新型战略导弹的理想导航系统。球体在惯性空间保持稳定是浮球平台作为导航系统的基础,本文将针对球体稳定的相关技术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可为我国的浮球平台研制提供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支持。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分析了载体运动情况下自由球体的运动特性。球体的配重误差导致球体密度与液体不等,球体质心偏离球心,球体在液体中处于漂浮状态,与球壳接触。考虑球体的重力、浮力、惯性力,摩擦力、液体粘性及相应的力矩,建立球体平动和转动模型,提出了球体在球壳上滑动、滚动、分离和接触的判断标准,利用载体平动或转动的算例验证了模型和判断标准的正确性。分析了密度比、质量分布、摩擦系数、液体粘性和载体运动对自由球体运动的影响,根据分析结果可得减小接触点摩擦和质心偏离量可减小载体运动对球体的影响。
  2.基于间隙流动理论提出了分析球面静压支承系统性能的方法。基于悬浮垫与球壳的几何关系,推导了悬浮垫支承间隙的计算公式,建立了悬浮垫区域的液体流动模型,利用有限体积法计算了流场的压力,以此推导出悬浮垫在球面上支承力和支承力矩计算模型,分析了悬浮垫位移及流量对其支承力和支承力矩的影响。根据悬浮垫在球体上的分布,建立悬浮垫支承下的球体平动动力学模型,仿真计算了载体运动时球体的偏心运动,结果表明液体静压支承系统能够有效地承受任意方向的载体过载,并保持球体与球壳分离的状态。
  3.研究了力矩器射流在球体与球壳间的流动特性。力矩器射流是球面上的壁面射流,射流产生的反推力矩和粘性力矩是关注的重点,射流与壁面的相互作用产生了粘性力矩。首先,根据Prandtl边界层理论建立了射流在平板上的边界层方程和射流与周围流体作用的自由剪切层方程,提出了边界层和剪切层外沿的捕捉方法,仿真计算出边界层和剪切层内的速度分布,结果表明,边界层厚度随流速的增加或粘性的减小而减小,剪切层向外扩展比向内扩展快。然后,建立了弯曲壁面的边界层方程,利用有限差分法计算了边界层内的速度分布,结果表明,弯曲壁面的边界层厚度随曲率增大而增大,边界层内压力在射流方向上减小,会产生回流并导致射流分离,流速越大,流动越复杂。最后,建立了力矩器射流的三维流动模型,通过仿真计算分析了力矩器流场的流动特性,结果表明,射流主要卷吸横向的液体,力矩器产生的反推力矩比粘性力矩大一个量级,证明力矩器能够产生有效的控制力矩。
  4.利用神经网络辨识未知的球体转动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球体稳定的自适应控制器。根据球体受到的力矩,建立了考虑球体质量分布,液体粘性,电刷摩擦等因素的球体转动模型,设计了基于径向基函数(RBF)的神经网络辨识球体的转动模型,利用欧拉转动定律确定球体控制力矩的方向,以此作为控制器的输入,根据RBF神经网络推导出控制参数的更新律,该方法避免了动力学模型中姿态四元数和角速度维数不一致的问题。仿真计算了载体不同转动下球体的姿态变化,结果表明,该自适应控制器能够有效地控制球体稳定,姿态误差小于0.002°,具有很高的稳定精度,而且比传统的PID控制器具有更小的超调量,更快的收敛速率,所需的控制力矩更小。
  5.设计了球体漂浮状态下的配重方案。首先,根据球体结构进行质量预配重,使球体重力接近淹没时的浮力。然后,在球体漂浮情况下利用外挂重物进行平衡误差检测,计算出球体的质心位置和最大重力矩。最后,根据球体质心位置计算得出球体各坐标轴上需要调整的质量,并对配重物进行调整。重复上述两个步骤直到球体最大重力矩小于设定阈值。
  6.设计了基于光学传感器的非接触式载体姿态测量方法。光学传感器设置在悬浮垫内,其测量量是从球壳相对于球体旋转产生的圆弧,根据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和方位推导出利用传感器测量量计算球壳单次转动的转轴和转角的方法,以此构造球壳单次转动的四元数,利用迭代四元数的递归公式计算出从初始时刻到任意时刻的球壳转动四元数,以此解算球壳姿态。基于该方法,设计了相应的光学传感器测量坐标系的辨识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辨识方法能够准确地确定传感器的测量坐标系,姿态测量方法能够有效地解算出载体的姿态,误差小于0.012°。
其他文献
关于混凝土材料静态/动态力学性能方面,国内外学者在过去数十年间,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和探索性工作。由于混凝土材料自身的复杂性、实验标本的差异性和测试技术的局限性,如何科学地认识混凝土在多轴静-动耦合荷载条件下的动态行为和力学机理,仍然是摆在广大研究工作者面前的巨大难题之一。鉴于此,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本文基于统一规格的立方体混凝土试件和能够实现真三轴静-动耦合加载的新型三轴霍普金森压杆试验系统(
为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发展战略目标,满足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国防建设的需要,我国正大力开展南海岛礁建设。由于我国南海地区钙质砂分布广泛,其工程力学特性不同于普通陆源砂;同时南海自然环境恶劣、岛礁生态脆弱,岛礁建设面临施工效果、环境污染以及成本控制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一种生态环保、适合海洋环境与钙质砂场地的新型岛礁加固技术,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作为绿色环保的新型岩土加固技术为南海岛礁建设带来了新机遇。本文通过微生物试验、室内循环三轴试验以及模型振动台试验相结合的手段,系统研究了MICP加
悬索桥是桥梁的主要形式之一,目前跨度1000m以上的桥几乎均为悬索桥。锚碇是悬索桥主要承载构件,其承载特性和稳定性对于悬索桥的安全稳定十分重要。目前关于软岩地层隧道式锚碇的抗拔力设计计算方法不够简便和准确,关于该类型隧道锚的承载特性认知仍然不够清晰,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隧道式锚碇的应用。本文先对隧道锚受力模型进行简化,推导了夹持效应系数及隧道锚承载力计算公式,同时以某软岩地层隧道式锚碇工程为背景,采用室内岩石物理力学试验、室内相似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软岩地层隧道式锚碇的承载特性和抗拔力计算方法进行
本文研究对象为一位于8度(0.2g)区的双塔高位刚接连体结构,其集复杂连接、高度超限、平面不规则、消能减震等特点于一体。该结构由高度138.15m的低塔和高度195.15m的高塔在26—29层通过3层4个楼面刚性连接形成,其中低塔核心筒偏置。由168套粘滞阻尼器和136套屈曲约束支撑组成消能减震方案,消能器的布置形式包括分散布置的墙式粘滞阻尼器、集中布置的悬臂式阻尼桁架、分散布置的“人”字撑形屈曲约束支撑及集中布置的腰桁架(腹杆为屈曲约束支撑)。围绕这一对象,研究的主要问题和内容立足4个方面。
  
河谷下切、物理化学侵蚀、表层滑坡等自然扰动和工程开挖等人工扰动常常使边坡工程和地下工程出现卸荷破坏现象。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卸荷破坏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三轴恒轴压卸围压、加轴压卸围压、等比例卸荷等路径,大多采用完整试样,对于法向卸荷条件下裂隙岩体剪切破坏方面研究较少,并且此方面研究基本上是采用试验的手段对力学特性和破坏形态进行分析,而对于裂纹扩展过程和破坏机理的研究鲜有涉及,另外,通过搜集资料,发现直剪、三轴等应力路径下岩体裂纹扩展过程和破坏机理研究大多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目前PFC颗粒流程序应用较为广泛。基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内陆工程地基环境不断恶化,逐渐呈现土体资源少,工程造价贵,建设难度高的特点,迫使我们将工程建设的目光转向海洋。挤密砂桩作为一种常用地基处理技术,以施工速度快、适用范围广、加固效果明显等特点在地基处理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挤密砂桩已经被世界各国广泛运用于近海水下大面积地基加固处理。我国水下施工砂桩技术起步较晚,但进展较快,已陆续在连云港围堤工程、汕头港珠池港区二期工程、天津港码头工程,洋山深水港码头接岸工程,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等成功运用。
  挤密砂桩在软黏土地基中的施工,将
地球现在处于一个地震活跃期,近年以来,高强度地震频发,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伤害。我国地势位置特殊性,在西部地区、西北地区存在着很多的自然边坡,在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等方面也产生众多的人工边坡。预应力边坡加固技术,加固支护效果优良,具有很强的抗震性能,并且可以和别的加固措施协同使用,具有很强的工程应用前景。目前针对预应力锚固岩质边坡的稳定性研究,仍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需要对其深入的进行的研究。
  本文针对预应力锚固岩质边坡这一类特殊的边坡类型,使用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
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是一个涉及水资源状况、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在内的多目标决策问题,影响水资源短缺的因素大多数都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模糊性及不确定性,并且各因素具有相互制约、关联的模糊关系,使得系统的分析存在较大的困难。本文以郑州市为例,对水资源短缺风险进行了评价和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为了较为全面准确对郑州市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构建了涵盖水资源、社会状态及用水管理这3个子系统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
  (2)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熵权-G1法相融合的风险指标权重计算方法,克服了单独赋权法带来
吲哚二酮哌嗪生物碱是一种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多提取自曲霉属Aspergillus和青霉属Penicillium,其中 spirotryprostatin 类化合物是吲哚二酮哌嗪生物碱中结构特殊而复杂的一类化合物,其吲哚环与二酮哌嗪环之间是一个五元氮杂环,在其吲哚3位形成了一个手性的螺氧化吲哚季碳原子。吲哚二酮哌嗪生物碱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抗肿瘤、抗癌、抑菌、免疫调节、抗氧化及杀虫活性等),spi
针对国内外较少探讨除草剂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实际废水应用O3/UV处理,尤其是杂环取代脲类除草剂生产废水的降解,本文采用O3/UV技术,研究了特丁噻草隆生产废水的水质特性,并对特丁噻草隆的紫外光谱特性进行了大致实验分析,考察了O3/UV技术降解特丁噻草隆有机废水过程中的臭氧氧化机理,并对降解过程中不同臭氧投加速率,不同初始COD浓度,以及不同初始pH值等因素对降解特丁噻草隆有机废水的影响进行了考察。讨论了O3/UV降解前后,特丁噻草隆有机废水的可生化性,总有机碳,紫外光谱,高效液相色谱的变化;同时研究了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