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室肥厚与脑卒中发病相关性研究及青年高血压临床研究

来源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baidoud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心电图左心室肥厚与脑卒中发病风险及其预后的关系背景和目的:研究已经证实,心电图左心室肥厚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密切相关,但仅有少数研究专门评价心电图左心室肥厚和脑卒中的关系,研究结果亦不尽相同。本研究旨在评价我国人群中心电图左室肥厚是否脑卒中发病风险和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相关。方法:采用多中心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心电图左心室肥厚与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关系,并利用COX生存回归模型分析左心室肥厚对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共入选1874例初发脑卒中患者和1879例对照。在校正了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血压,血糖,血脂,高血压病史等因素后,较无左室肥厚者相比,心电图左心室肥厚显著增加脑卒中以及脑卒中亚型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和脑出血发病的风险(P<0.001),校正后的OR值分别是2.2(95%可信区间为1.6-3.0,P<0.001),2.2(95%可信区间为1.6-3.1,P<0.001),1.8(95%可信区间为1.2-2.7,P<0.001),2.0(95%可信区间为1.3-3.0,P<0.001)。平均随访3.7±1.4年(0.1-6.1年),在校正了影响因素后,心电图心肌肥厚显著增加脑卒中患者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RR:1.36,95%可信区间为1.14-1.76,P<O.05),显著增加脑卒中患者全因死亡率风险(RR:1.37,95% CI,1.04-1.83,P<0.05),但对脑卒中复发风险无显著性影响(RR:1.46,95% CI,0.79-2.67,P>0.05)结论:心电图左室肥厚不仅是我国脑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还是脑卒中患者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和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第二部分青年高血压:病因学,靶器官损伤和治疗背景:青年高血压可导致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并增加死亡率和致残率。但在发展中国家中,针对青年人高血压的研究尚少。亦没有专门针对青年人高血压患者的防治指南。对象和方法:入选2002年至2008年于阜外医院就诊,年龄16-30岁之间,于门诊诊断为药物难治性高血压或者高血压原因待查的患者,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病因学特点,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以及靶器官的损伤。结果:共有309例患者入选,其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占59.9%(185/309),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占38.8%(120/309)。肾血管性高血压是继发性高血压最常见的原因,而大动脉炎是肾血管性高血压最常见的致病原因。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57.8%的患者合并一种以上的代谢综合症,较继发性高血压患者明显增多(9.2%,p<0.01),而两组患者靶器官损伤的比例没有显著差异(32.4% vs 29.2%,p>0.05).药物抵抗性高血压高达55.7%(172/309)。继发性高血压,肥胖,利尿剂的使用不足是导致药物抵抗性高血压最常见的原因。结论:在小于30岁的青年高血压患者中,有一半以上的患者具有高血压的继发性因素,针对这些继发疾病进行积极地治疗可有效治愈青年患者的高血压。在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代谢综合症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患病率很高,这加重了患者靶器官的损伤并导致药物抵抗性高血压的产生。
其他文献
心肌纤维化是高血压心脏重塑的重要病理改变之一。业已证实,心肌纤维化导致心脏顺应性降低,僵硬度增加,心脏功能下降。新近研究表明,高血压心肌纤维化伴随有冠状动脉周围和心肌间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目的探讨早发冠心病(男<55岁,女<65岁)狭窄病变的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影像学特征与血浆中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并观察12个月临床随访结果。研究背景现有的研
中国的文化在长时间的发展历程当中,融汇百家思想,艺术和精神在不断传承,形成了现在的中华文化,而绘画艺术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经融入进了我们国家精神,因此对于我们新生代来说,
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T)是当今社会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与冠心病、脑卒中、心力衰竭和肾功能障碍密切相关,是导致多种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其
我国已经把校园足球建设作为构建未来中国足球梦的重要举措,校园最基础的阶段在幼儿园,而我国的幼儿体育教育发展又比较薄弱,在当前的形势下,如何有效地开展幼儿足球活动,为
根据尿汞的测定原理,建立了分析过程的数学模型,完整考虑了样品消解、比重测量、仪器分析引入的不确定度,计算出该法测定某典型样品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9.6%,扩展不确定度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