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研究——以医药行业为例

来源 :浙江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lo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医药行业是一个关乎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占比90%以上的中小企业多半是上游原材料供应商或下游医药经销商,这些中小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期,内源融资不能满足其资金需求,而这类企业一般达不到上市条件,不可能从资本市场获取资金,民间借贷弊端众多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医药企业融资难题。商业银行信贷融资仍然是中小医药企业主要的外源融资方式,但由于中小医药企业自身的局限性和银行信贷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大部分中小医药企业很难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中小医药企业融资难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这些医药企业乃至医药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政府不断出台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银行也在不断的改进服务,但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一直没有得到破解。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并提出了很多意义重大的措施,其中之一便是供应链融资模式。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借助产业链上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作用,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得到提升,融资能力得到加强,融资难问题得到缓解。   与传统信贷模式不同,供应链融资模式下,商业银行不再孤立地依据单个企业的综合实力对其授信,而是在综合评估整条供应链、上下游配套企业以及核心企业的综合实力的基础上,对供应链上所有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缓解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融资压力,促进了产业链的稳健运行。以往学者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多是一般性研究,包括供应链金融的运行模式、风险管理等,对某一特定行业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研究的较少,本文重点分析医药行业的供应链融资业务,为以后行业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抛砖引玉。   本文从医药行业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入手,基于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从理论上和实证上分析中小医药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的优势,并为中小医药企业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提出一些建议,具体分成三个部分:首先,引入信息不对称理论、交易成本理论、自偿性贸易融资理论,并以上述三个理论为基础,论证供应链融资业务可以提高中小企业信用水平,降低银企信息不对称程度和交易成本,缓解中小医药企业融资难现状;其次,利用多层次分析法和功效系数法,结合W医药企业的实际,证明供应链融资业务提高了该企业的信用等级,使其获取银行贷款更加容易;最后,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得出供应链金融可以有效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鼓励商业银行开展该项业务,并提出几点政策建议,包括加强对医药供应链金融的理论研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鼓励商业银行开发具有医药行业特色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建立交易型电子商务平台。
其他文献
我国早在世纪之交便步入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目前老龄化人口总量和发展速度均居世界第一。而重庆又是全国人口老龄化最为严重的地区,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
李秉绶(1783-1842年),字佩之、芸甫,号竹坪、信天翁、碧霞主人。祖籍江西临川,寄籍广西桂林,清代著名画家、诗人,工诗善画,梅竹尤佳。因曾官任工部都水司郎中,人亦称“李水部”。  李秉绶的父亲李宜民为清代显赫一时的盐商,为提升家族的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不遗余力让李氏子弟跻身缙绅之列,李秉绶的“李水部”称号便是其父以“捐输议叙”的方式捐来的官衔。然而,这终究不是仕官正途,官场迁升之路着实难走,
流域逐级补偿标准的制定是流域逐级补偿机制运行的核心,确立一个合适且切实可行的补偿标准,才能保障逐级补偿机制的顺利实施。各个流域有其各自的特点,它们的多样性、复杂性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