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声唱法产生于17世纪的意大利,历经几个世纪的发展,不仅演唱技术技巧及艺术内涵丰富成熟,演唱的形式完善,声部划分也十分科学细致,声种类别丰富多样。每一个声部在其自身声区的基础上又划分为抒情、戏剧和花腔等不同特点的声部类型。花腔的演唱作为歌唱中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在歌剧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不仅花腔女高音是国际公认的一个声部类型,其他声部的花腔演唱及花腔曲目的创作也不少。例如亨德尔(G.F.Handel,1685—1759)所写的男中音咏叹调《在桎梏中》和男低音咏叹调《主如是说》等。然而,在声乐舞台上,除花腔女高音外,尤以女中音的花腔演唱最为耀眼。花腔的演唱形式不但为女中音的演唱增添许多色彩而且也同时使许多女中音的潜能更大程度地得到发挥。因此,对女中音花腔演唱的研究也同时突显出重要的价值。本文尝试以独特的视角,在女中音及其花腔演唱历史成因的大背景下,把握该声部艺术价值定位,分析女中音花腔演唱的艺术形态特点。并努力在女中音花腔演唱的技术层面结合训练方法的实践,探索性地分析其科学机理及其技术内涵,力图有所收获和新意。本文基本结构框架如下:引言:概述女中音花腔演唱的地位及作用,总结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提出本文的研究展望并列举研究方法。第一章:花腔演唱的艺术价值。介绍了花腔演唱的历史背景和艺术表现力。在描述历史背景时探究了其起源及发展历程。而在花腔演唱的艺术表现力方面则从旋律和演唱音色两方面分析了其艺术特点并讲述了花腔形式对歌剧中人物角色塑造的意义。第二章:女中音演唱的艺术价值。陈述了女中音的产生发展和艺术特征,加入花腔演唱的艺术表现力分析,探讨了花腔演唱在女中音艺术表现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三章:女中音花腔演唱的形态分析。为本文亮点之一。通过对不同作曲家作品中的花腔形态分析,探索不同的花腔形态的表现力和演唱注意事项。从而使女中音的花腔演唱形式展现得更为透彻。第四章:当今国际歌坛优秀女中音花腔演唱分析。笔者通过对两位著名女中音歌唱家芭托莉和斯塔德的花腔演唱分析,探索两位歌唱家各自的演唱风格,并总结其相同的歌唱方法作为女中音演唱花腔时的方向性引导。第五章:女中音花腔演唱的训练与实践。为本文写作的重点及关键。在这一章节的写作中,笔者对花腔演唱做了系统的技术分析,提出了加强咽部机能训练对花腔演唱的作用,结合本人的学习实践,总结了一些女中音花腔演唱的练声曲,并以自身的实践体验,分析了女中音典型的花腔曲目——《不再独坐炉边悲伤》的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