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细胞系染色体畸变的检测和分析目的 检测和分析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染色体核形,探讨染色体变异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基因组变异的关系,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方法 18个来源于头颈部不同位置的鳞状细胞癌细胞系进行细胞培养,收集分裂中期细胞,进行染色体“G”带染色,分析核型。并以3例来源于头颈部正常上皮组织细胞作为阴性对照。结果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细胞系核型主要表现为大量复杂的、但并非任意性的染色体结构重排和数目改变。1. 染色体丢失的机率显著高于染色体成分、数目的增加;染色体/臂成分的失衡主要表现为:2q,3p,4,8p,9p,13,14,15,17,18,21,22染色体成分的缺失;及3q,7,8q,11q13,20染色体成分的增加。2. 大部分的染色体断裂点位于着丝粒区域。结论 HNSCC染色体非任意性数目、结构的不断变异造成癌基因活化、扩增,抑癌基因的抑制和缺失;这种多基因改变的不断积累促进了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及发展。第二部分 中心体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细胞中扩增表达的研究目的 通过对HNSCC细胞系中心体表达和细胞分裂形态的研究,探讨中心体通过对细胞分裂过程的调控,在促进HNSCC染色体不断变化、<WP=55>发展机制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8个HNSCC细胞系 和6例头颈部正常组织上皮细胞培养。收获细胞经苏木素和伊红染色,观察分裂中期细胞核形态,计算核多极分裂像细胞百分比。应用抗γ-微管蛋白抗体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中心体,计算含异常中心体数目细胞的百分比。二组数据行直线相关分析。HNSCC组和对照组两组数据平均值行T检验。结果 HNSCC细胞系多极核分裂像细胞平均占分裂中期细胞的9.9±4.8%,含中心体扩增的细胞平均占总体细胞的6.7±3.1%。且二者呈显著正相关,r=0.857,P<0.01。而正常对照组细胞仅偶尔出现异常分裂中期形态及异常的中心体数目,其平均植分别为0.8±0.9%和1.2±1.4%。HNSCC组和对照组两组数据平均值行T检验,HNSCC组显著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4.50和4.01, P<0.01。结论 中心体的异常扩增及其导致的细胞多极分裂是HNSCC病程中的重要体现,在促进HNSCC染色体畸变及其基因变异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第三部分 端粒功能失调与染色体断裂-融合-桥周期在头颈部磷状细胞癌的研究目的 通过对HNSCC细胞系染色体端粒的表达和细胞分裂形态的检测和分析,研究端粒功能失调和染色体断裂-融合-桥(BFB)现象是否存于HNSCC,探讨二者之间潜在的关系及在促进肿瘤染色体变异的重要作用。方法 8个HNSCC细胞系 和6例头颈部正常组织上皮细胞培养。收获细胞经苏木素和伊红染色,分析分裂后期细胞形态,计算分裂后期染色体桥细胞占分裂后期细胞的百分率。用荧光结合(CCCTAA)3核酸探针以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末端端粒表达,计算平均每个细胞中端粒缺失染色体末端数。HNSCC组端粒缺失染色体末端数/细胞与分裂后期染色体桥百分率直线相关分析。肿瘤组与对照组数据平均值T<WP=56>检验。结果 HNSCC细胞系分裂后期染色体桥现象细胞平均占分裂后期细胞的百分率为22.7±9.9%;缺失TTAGGG重复DNA序列的染色体末端数/细胞的平均数为12.8±5.4。两者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r=0.797, P<0.01 。而正常对照组上皮细胞不表现或仅偶尔出现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桥及端粒缺失现象,二者平均值分别为1.6±1.4 %和0.3±0.3。肿瘤组和对照组的两组数据平均植比较均有显著差异,T值分别为4.43, 5.68, P<0.005。结论 HNSCC染色体端粒功能失调造成双着丝粒及环状染色体形成,促使癌细胞进入BFB周期,致使HNSCC染色体不断变异,进而导致大量基因组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