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府际财政关系 保障公共服务提供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_77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财政是公共管理的经济基础,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根本保障。政府间财政关系(简称府际财政关系)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优化、服务理念的转变、服务能力的提高及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历经多次调整,喜忧参半。1994年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使其进一步制度化,是中国改革的重要成就。但是,由于中国地区间经济发展极不均衡、地方政府层级结构偏多以及其它体制因素,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在不断调整并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引致了种种后果,特别是造成基层政府财政困难和区域间财力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教育、公共卫生等地方性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的失衡。当前,全球化与地区化两股潮流并行交织,民主价值观盛行,公民社会不断崛起,政府治理与善治运动蓬勃开展。伴随治理角色由掌舵向服务的转变和权力的进一步下放,世界各国政府均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方式,在划分各级政府间财政收支范围和明确财政管理权责时将着眼点更多地放在结果、责任和服务上,以此突显政府的服务意识、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据此,本文以政府间财政关系为主题,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背景,以多级政府结构、西方财政分权理论为核心理论基础,采取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历史分析与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政府间财政关系的理论基础、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历史沿革、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究,并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指出必须从体制创新和采取具体改革措施两方面对政府间财政关系进行进一步规范,以提高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水平与能力,促进公共服务的提供,实现政府的成功转型。 本文主要有以下创新:第一,本文从公共管理角度对政府间财政关系进行研究,突出了财政作为公共管理的经济基础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根本保障的重要地位,避免了“就财政论财政”的重复论证,也避免了从单一角度研究该问题的局限性。第二,本文从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法治化程度、政府间财政分权的程度、地方政府的层级结构以及财政监督机制四个方面对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存在问题的深层原因进行探究,并结合国际经验,指出推进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法治化进程是进行体制创新的基础;提高政府间财政分权程度是进行体制创新的核心;减少地方政府的层级结构是进行体制创新的配套;建立和完善财政监督机制是进行体制创新的保障。较以往仅关注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财政收入的划分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这三方面的问题而言,把握住了问题的本质。
其他文献
本文从我国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一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宏观背景下出发,围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这个中心,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运行为基础,按照在基金运行过程中监管存在问题的思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式,将关注点放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筹集、支付的监管,以及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投资运营的探索上,力图通过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监管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得出当前应当如何根
学位
新课改不仅在教师的教法上改动很大,而且在学生的学法上也有大幅度的变化。怎样适应新课改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呢?笔者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有几点体会,想与大家共勉。  1.和
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也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学生数学素质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中素质教育的重要组
独立学院的出现与发展是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趋势与促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而伴随产生的民营机制运行的新型办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成员对高等教育资源的需
公车消费在世界各国都是一种普遍而正常的现象,但在中国由于种种原因,公车消费中存在大量公共资源浪费,使用效率低下,消极腐败等弊病。有关政府管理部门为此对公车制度改革进行了
伴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步增长,房地产行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扩大内需和促进消费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房地产业税制不仅是保证房地产行业成为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重要条件,也是国家调控房地产市场、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的重要经济手段。但是,我国现行的房地产业税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其行业经济功能的有效发挥,阻碍了房地产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因此,借鉴国外房地产业税制的实践经验,优
情感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们复杂心理活动的一种反映。要让学生喜欢数学,就要每位数学老师在教学中多用情感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使数学课变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化教育中的一种有效手段,为课堂教学注入了巨大的活力。本文阐述了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方法。
新的初中数学教材充分体现了课改理念,进行了许多改进,有很多新亮点,我们只有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其内涵与新思路,才能运用好教材,切实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本文对此谈了自己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