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以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传播科技的飞速发展与普及,普通民众逐步分享了以往掌握在精英群体手中的传播权。自由、平等、开放是网络空间最大的特点,打破身份限制的争辩与讨论、多元化的意义与声音都在网络环境下得以实现。近年来我国社会各类公共事件频发,互联网有着催化剂般的作用,公共事件进入网络传播渠道之后,往往会导致声势浩大的网络行动,广大网民发挥能动性,通过线上线下的表达与行动实现自身诉求,对社会现实造成干预和影响,以此完成赋权实践。但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公共事件的特殊性以及赋权主体的多样性和异质性,某些合理诉求也可能会以具有对抗性的群体事件或极端的维权行为等形式出现于社会公共视野中,对社会和个人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研究网络公共事件中的赋权现象,找准利弊,探索理性的赋权之道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政治现实的激发,对我国社会政治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也是论文研究的重点。网络公共事件中的赋权现象研究主要以赋权理论和传播学理论为支撑,采用文献分析法,理解赋权理论的内涵,梳理公共事件的缘起,厘清赋权与传播的关系;采用比较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分析网络公共事件中的赋权与传统赋权的区别、它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果显示,网络公共事件中的赋权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以及传播力等方面都有着新特征,其赋权实践对促进社会公共环境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但随之而来的网络流言、谣言滋生蔓延、赋权行动异化以及网络无政府主义的危机等一系列现代性困境也不容忽视。本文提出提高主体素养,提升整个社会的公共传播意识,发挥个人和组织的积极作用以及完善立法强化法制,是解决网络公共事件赋权的现代性困境的策略,只有将赋权实践置身于良好的社会环境与制度之下,合理合法地进行,才能更好推动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