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世纪蒙古帝国疆域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yong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3世纪蒙古帝国疆域变化对当时的中国及亚欧大陆各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自成吉思汗于1206年建立蒙古汗国至1271年忽必烈创建元朝,短短不到70年,其疆域却占据了亚欧大陆大部分地区。随着对外征服战争,蒙古帝国的疆域由最初建国所在的蒙古草原地区,扩充至四大汗国疆域,又随着忽必烈建立元朝添加的元朝疆域,至此疆域涵盖亚欧大陆大部分地区。然而从最初的发展到征服欧亚各国,蒙古帝国历经60多年后于1260年前后突然陷入了巨大的危机,经过内部战争后最终分裂成钦察汗国、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利汗国以及元朝。大多数历史学者都从政治方面分析其扩张与分裂的原因,但还有另外一部分历史气候学者认为,气候变化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这个重要的因素往往被传统史学家所忽略。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认为中世纪暖期,又称中世纪气候异常期(MCA,950-1259A.D.)与小冰期(1450-1850A.D)存在的可信度很高,但是在全球范围内存在区域与时间上的差异。由于历史时期生产力水平低,气候变化对当时人类文明的影响比现代社会要强烈的多。恰好蒙古帝国所处的时期正好位于中世纪暖期与小冰期之间,各种史料记载及重建数据均表示中世纪暖期与小冰期之间的气候变化变动较大,因此有学者推断气候变化对蒙古帝国的短时期快速扩张与分裂产生影响。但是不同的学者对当时的温度变化趋向升高或者降低存在分歧,同时也对当时的降水变化存在一定的分歧。当然以上这些观点都是基于气候变化确实对蒙古帝国疆域变化存在影响。因此重现蒙古帝国时期的气候变化,分析13世纪蒙古帝国疆域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首先基于《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战争史地图集》等各种史料资料,利用GIS手段绘制出13世纪蒙古帝国四个时期各时期战争时空分布图,并制作了各时期政权的疆域分布图;然后基于温度代用数据及器测数据,使用网格加权法、一元线性回归法建立了13世纪蒙古高原地区温度与降水量变化以及中国区域内其他各政权的温度异常变化曲线及冷暖期分布图;最后通过相关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方法分析了暖湿气候与冷干气候与疆域变化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本文将蒙古帝国分为成吉思汗时期(1206-1226年)、窝阔台时期(1227-1241年)、蒙哥汗时期(1251-1259年)以及忽必烈与四大汗国时期。基于历史地图集与史料记载利用GIS软件进行校正绘制出1206年、1227年、1241年、1259年及1279年蒙古帝国各时期政权地图。(2)在这四个时期内蒙古帝国进行过8次大型对外战争(未统计蒙宋战争),汇总蒙古军队行军过程中进攻与占领的240余座大中型城池,参考史书资料得到其古地点所对应的当今地点、利用GIS手段获取其当今地点的坐标,随后用Arc GIS软件生成各战争蒙古军队行军轨迹时空分布图。(3)运用研究分区方法将温度变化分区为蒙古高原地区等7个地区。利用网格加权法得出这7个地区13世纪年温度变化序列。结果表明13世纪中前期这7个地区温度为波动上升趋势,1250至1260年前后各地区均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降温。其次是这个时期高纬度地区的蒙古草原地区温度变化较大,低纬度地区年均温度变化较小;然后是各地区的年温度变化多遵循波动下降,符合当时属于中世纪向小冰期变化的趋势。最后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7个地区的温度分阶段变化趋势,从而得出各地区这百年的各地区均遵循年代际冷暖期相间的规律,与历史时期百年尺度的冷暖期变化趋势相一致。(4)分析得出暖湿气候对蒙古帝国疆域变化的两种影响路径,其一是动力影响:暖湿气候-草原生产力-牲畜数量增加-人口剧增-军队实力提升-对外扩张-疆域变化;其二是吸引力:暖湿气候-纬向牵引-纬向性军队策略-行军方向-占领城池-疆域变化。(5)分析得出冷干气候对蒙古帝国疆域变化的两种影响路径,其一为草原冷干气候-草原生产力下降-军队补给不足-同纬度地区冷干气候-缺乏战争吸引力-进军方向改变-疆域变化方向改变;其二为冷干气候-内部战争交战双方补给-军事实力-战争胜败-四大汗国独立-疆域变化。
其他文献
100年前,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100年来,伟大的党带领全国人民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在百年风雨历程中,我们难以忘记那一艘承载梦想的"红船"。时光回溯到1921年7月,正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因遭到上海法租界巡捕袭扰,紧急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一条小船上继续进行。那一天,代表们用7个小时讨论通过了中
期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魂”,是历史传承下来的民族瑰宝,其地位决定了它传承和发扬的价值。互联网+教育及信息2.0时代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等多方面变革,面对高校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和中华传统文化信息的复杂性,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茧房”现象愈发无法忽视。诸多传统文化信息茧房影响因素中,高校传统文化课程无疑是最为系统、高效施加影响并做出努力的重要方
博士学位论文作为博士研究生的重要学术成果和考核内容,对于分析、评价和预测博士生教育和该领域的学术研究情况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国内对于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较少,缺乏这方面的国际比较研究。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以国内外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对国内外数学教育博士学位论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研究。运用Cite Space可视化技术,分别分析了国外论文的研究领域、热点、前沿
21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的多发期,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类型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而随着互联网以及新兴媒介的发展,人们可以在社会生活中更加频繁的了解、评论各种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网络日益成为公众表达情绪的主要平台,网络情感动员把现实社会的矛盾延伸到网络空间,成为网络民粹化研究的重要课题。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指的是突然发生的、可能或者已经给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进而影响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网
向量作为联结代数与几何的关键枢纽,是高中数学课程中的重点教学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形成数学抽象、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和逻辑推理的数学核心素养起到重要作用。在几何学研究中,用自由向量刻画物体位置关系,打破了综合几何法的思维禁锢;在代数学研究中,独特的运算规律及性质赋予向量奇妙的数学结构。对于初步接触向量课程的高中生而言,是对几何与代数认知上的双重冲击,更是对固有认知体系的全面革新。因此,合理审视
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了统计观念,在统计观念中对数据质疑进行了描述,指出要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凸显了数据质疑的重要地位。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数据质疑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国外的研究者们对“数据质疑”这一统计要素很重视,进行了相对丰富的研究,而国内的相关研究相对匮乏。因此,全面地考察初中生数据质疑水平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
随着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到来,未来社会对综合性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各国为了培养出更为卓越的综合性人才力求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STEM教育理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STEM教育注重学习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注重跨学科综合能力、注重学习的过程。本文基于STEM教育理念,结合义务教育阶段物理学科特点,探索STEM教育理念与义务教育阶段物理学科教学相结合的可行性,为物理学科学习提供一条可操作性的新途径,为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1)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是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的基础和保障,是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的优良传统;是全国各族人民坚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理念,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紧密团结在一起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本文专门就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进行了研究。梳理了我
学习进阶是描述学生在一定时间跨度内学习和探究某一主题时依次进阶、逐级深化的纵向思维发展过程。近年来,学习进阶逐步渗入到数学等众多学科的教育研究领域中,但我国的相关研究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对小数的理解过程是教师培养学生建立“数感”的重要途径之一。且诸多研究成果显示,学生无法透彻理解小数相关知识,而小数知识与其他知识(如分数)密切相关。因此,探寻学生对
基于DMD(数字微镜器件)的步进式投影和扫描光刻是大面积微结构加工中应用最广泛的两种曝光模式,在实现大面积微结构加工时,相邻视场的曝光图形边界会产生拼接误差,出现刻线交叠、错位等现象,曝光精度严重受限。无论哪种曝光模式,若要在大面积微结构加工中达到高拼接精度,均需对投影系统的缩放倍率、DMD投影图像与二维精密移动平台运动方向的倾角进行准确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对平台的运动做出相应调整,进而实现更高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