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当代西方重要的文化思潮,后殖民主义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被介绍到了我国,理论中对边缘的强调以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弱势国家文化殖民的观点正好应合了中国这一时期反西化的文化走向。于是,后殖民主义理论在进入中国后,立刻引起了热烈的批评运用,并在这一过程中与中国的实际结合,提出了一些中国文艺理论界独有的话题。这也就是后殖民理论在“旅行”1到中国之后的变化。从这些变化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后殖民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接受状况,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学术发展情况。本文就试图从后殖民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变化出发,通过理论在中国的实际运用以及和原理论的对比,探讨后殖民理论与中国文艺思潮的结合,及其在这一结合中对于理论本身的超越及误读。
文章第一章介绍后殖民主义理论中萨伊德对“东方想象”的论述及其旅行到了中国之后发生的变化。西方在不了解东方的情况下,通过自我想象来获得关于东方的知识,将自己放置在了主导的地位,而把东方想象成充满异国色彩的、愚昧和落后的。这一理论在进入中国后,学者们脆弱的神经和敏感的自尊心受到了强烈的冲撞,在反西方和新保守主义盛行的社会背景下,他们接受了后殖民理论的批判色彩,把矛头指向了中国的电影,分析其中存在的“东方化东方”的“伪民俗”奇观。
文章第二章介绍后殖民主义理论中试图做到的对元叙事的破除,对东方主义的推翻,对民族主义的反对,对无可救药的对抗状态的彻底反叛。这一立场旅行到中国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中国的接受中,对东方主义有了一定了解之后,一些学者们提出了新的对待西方的方法,其中掺杂了对西方的不理性的情绪性想象,出现了中国的西方主义的盛行,与萨伊德所强调的对中心及对立进行消解的观点形成了冲突,走向了东方主义的对立面。
文章第三章介绍中国学者在经历了对后殖民主义的误读和带有偏差的运用后的自省,在经过了理论运用的反思后,学者们更加理性了,回到了理论本身,讨论后殖民主义理论提出的背景及理论性质,并积极探讨中国作为一个第三世界大国的文化语境,使西方的理论更切合中国的实际,让我们可以更清晰的知道后殖民主义作为一种西方内部的话语理论在中国的可运用性,也让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旅行更接近它的本来面目。
通过这样的研究,可以理顺后殖民主义理论在90年代中国的发展历程,看到中国当时的学术背景及其对理论研究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