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氧化铜对莱茵衣藻的胁迫效应研究

来源 :山东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20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选取莱茵衣藻作为模式生物,研究典型纳米金属(纳米氧化铜)对莱茵衣藻的生长、细胞结构、光合作用等影响,分析纳米氧化铜对莱茵衣藻的生态毒性效应,揭示其胁迫机制,为深入理解纳米金属氧化物对水生生物的致毒机理提供理论基础,并为纳米材料的安全使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随纳米氧化铜浓度增大,纳米氧化铜对莱茵衣藻的生长抑制作用增强,96 h后的EC50值为306.54 mg/L。Logistic生长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莱茵衣藻终止生物量Bf和最大生长速率μmax均逐渐减小;纳米氧化铜浓度越高,对莱茵衣藻细胞膜通透性的破坏程度越大,单个细胞光合色素含量也逐渐减小,因此,纳米氧化铜对莱茵衣藻具有显著的胁迫效应。此外,本研究也进一步研究了纳米氧化铜对莱茵衣藻的胁迫机制,包括氧化胁迫机制、自由离子释放机制和抑制光合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纳米氧化铜释放的Cu2+较少,Cu2+对莱茵衣藻的生长率影响较大,毒性效应明显,且随着Cu2+浓度的增大,毒性效应越大,由此证明纳米氧化铜释放的Cu2+可能是纳米氧化铜对莱茵衣藻胁迫机制之一。(2)随着纳米氧化铜浓度的增大,莱茵衣藻细胞内SOD和POD含量均逐渐增大,而CAT的活性和MDA含量先增大后减小,由此证明氧化胁迫也是纳米氧化铜对莱茵衣藻胁迫机制。(3)纳米氧化铜极易团聚,与藻发生凝聚并沉淀,导致细胞内叶绿体对光的吸收出现遮蔽效应;当纳米氧化铜浓度增大,藻液透光性降低,藻的光吸收效率降低,光合色素含量降低,捕光能力减弱,对光合作用的抑制效应增强,因此抑制光合作用可能是其胁迫机制。纳米氧化铜对莱茵衣藻的胁迫机制并不是单一作用,而是氧化胁迫机制、自由离子释放机制和抑制光合作用机制多种胁迫机制相互协同作用,最终对莱茵衣藻细胞产生胁迫效应,造成细胞损伤甚至死亡。
其他文献
电力发展水平的量化综合评价对准确认识地区电力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对电力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动态综合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分析进行研究。建立电力发展水平
在对房地产进行估价的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就是市场比较法,这种方法是最直观、也是应用最广泛的,而且这种方法是估价师能够准确把握的一种房地产估价法。在房地产估价使
介绍了膜法除硝与钡法脱硝的技术指标及经济效益的对比。
心理契约为创造力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论述心理契约与个体创造力和团队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构建心理契约一创造力理论框架,指出未来的创造力研究可以从心理契约的认知作用
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本文阐述了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几种教学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