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以运动障碍为突出表现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和路易小体形成为病理特征。近年来人们渐渐注意到PD往往同时存在感觉、自主神经和精神等非运动障碍,甚至出现痴呆。对认知的影响以执行功能、视空间能力、注意和记忆较为显著,可能与额-纹状体环路的破坏有关。以往对PD记忆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回顾性记忆(Retrospective memory,RM),对前瞻性记忆(Prospective memory,PM)关注较少。PM是对于将来的计划或意图的记忆,根据线索的不同,可以分为基于事件的前瞻性记忆(Event-based prospective memory,EBPM)和基于时间的前瞻性记忆(Time-based prospective memory,TBPM)。认知神经心理学和脑功能成像研究提示,以前额叶皮质为中心的多个脑区的互动可能是PM的神经基础,且EBPM和TBPM可能有着不同的机制。国外学者对PD患者的PM进行了初步探讨,国内尚无相关研究。本文对PD的PM进行探讨,并结合PD认知损害的特点及相应的环路受损情况,从理论上探讨PD患者出现PM改变的可能机制,同时研究年龄、受教育程度、病程、肢体起病侧和Hoehn-Yahr分级等对PD患者PM的影响。目的探讨PD患者PM损害的特点。方法由Hoehn-Yahr分级1-2.5级的15名PD患者组成病例组,15名与病例组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等方面匹配的的健康人组成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进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词汇流畅性测验(Verbal fluency test,VFT)、数字广度测验(Digital span test,DS)等神经心理学背景测试,并采用安徽医科大学汪凯等人的方法测试EBPM和TBPM。实验数据使用SPSSv16.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的MMSE、词汇流畅性测验和数字广度测验成绩无统计学差异。EBPM实验中,病例组平均分低于对照组,二者得分有统计学差异(病例组得分=3.93±2.69,对照组得分=6.00±2.17,t=-2.318,P=0.028),在TBPM实验中,二者成绩无统计学差异(病例组得分=3.47±1.96,对照组得分=3.80±1.70,t=-0.498,p=0.622),病例组和对照组在RM检查部分无统计学差异,并且所有病例在PM实验结束时都能回忆起实验任务,说明EBPM成绩的下降并非由于其中回顾性部分的下降引起。不同肢体起病侧亚组PM无统计学差异,且年龄、受教育程度、病程、Hoehn-Yahr分级与PM无明显相关。结论(1)早中期PD患者的EBPM受损,而TBPM相对保留。(2)年龄、受教育程度、病程和Hoehn-Yahr分级对PD患者PM无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