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网络使用者数量的激增,网络对使用者的负面影响开始逐渐显现并成为研究者无法回避的问题。为什么网络使用者会出现如此多的问题,要健康上网究竟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呢?网络健康素质指的就是那些促使个体能够“合理利用网络,并规避网络可能带来的各种危害”的心理品质及其外化的行为特征。本研究探索了网络使用比例最高的人群——大学生的网络健康素质。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的分析,发现:(1)现有相关研究无法涵盖“合理利用网络、趋利避害”的意义,因此本研究将这些意义作为“网络健康素质”的概念提出;(2)虽然网络健康素质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对它结构的探索可以而且应该充分汲取有关研究中的合理因素,建立一个可与相关研究进行比较和相互应证的理论模型;(3)网络健康素质是一种适应性心理品质和行为特征,对它的探讨既要积极地与上级的网络素质和网络素养概念相联系,又要避免过度地局限于上级概念的限制;(4)建构大学生网络健康素质的结构,应充分联系网络的特殊环境,并结合大学生常见的网络心理和行为问题来进行考虑。本研究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网络健康素质概念,并通过相关概念的辨析,界定出“网络健康素质”的内涵;再以开放式问卷调查法收集、整理大学生的网络健康素质内隐观念为依据,自下而上地建构大学生网络健康素质的理论模型;采用项目分析、方差分析、因素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等方法对大学生网络健康素质进行初步的分析,编制出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大学生网络健康素质问卷;采用自编的大学生网络健康素质问卷,对大学生网络健康素质的发展特点进行了考察;提出了大学生网络健康素质教育对策。综合研究结果,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网络健康素质的结构是一个一阶10因素、二阶2因素的多维度多层次结构。二阶因素包括认知品质及其行为特征、个性品质及其行为特征,一阶因素包括应变性、目的性、计划性、监控性、情绪稳定性、态度合理性、行为控制性、自尊性、坚持性、道德性。2.自编的大学生网络健康问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以作为大学生网络健康素质的工具。3.大学生的网络健康素质的发展处于中等水平,其中7.71%的大学生健康素质较低,仅有不到1/3的大学生拥有相对较高的网络健康素质;大学生网络健康素质各因素的发展不平衡,并且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态度合理性的发展水平最高,应变性的发展水平最低。4.大学生网络健康素质总体上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不显著,但在分问卷及其个别维度上存在差异。5.大学生网络健康素质总体上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学科类型差异,艺术类学生的网络健康素质最高,理科类学生网络健康素质最低,这种差异也表现在认知分问卷的目的性、计划性因素,个性分问卷的态度合理性、行为控制性、坚持性因素,以及总体认知品质及其行为特征、总体个性品质及其行为特征上。在个性分问卷上,理科类学生的自尊性最低,综合类最高,艺术类次之。6.大学生健康素质总体上的网龄差异和总体上的周均上网时间差异不显著,这说明网络使用时间并不是决定网络健康素质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