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度桥梁索结构丝股分离与滑移机理及其力学行为的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rflgvdh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索是缆索承重桥最重要的受力和传力构件,目前大部分研究都将缆索视为均匀受拉的柔性弦,缆索的丝股间具有良好的完整性。然而这个假定在某些情况下不再成立:比如在悬索桥的索鞍处、斜拉索的锚固端处缆索存在局部弯曲现象,当弯曲应力引起的层间剪应力超过缆索层间的极限摩擦应力时,钢丝就会发生层间滑移,进而对缆索的力学特性产生影响;对于平行钢绞线斜拉索,索体内钢绞线索股之间是独立无粘结的,在套管和紧箍装置作用下部分钢绞线发生接触,变形时发生层间滑移,进而对平行钢绞线斜拉索的力学特性和索力控制产生影响。本文针对缆索中存在的丝股分离与滑移现象,将缆索简化成叠梁,研究丝股分离与滑移产生的机理及其对缆索力学特性以及索力控制的影响,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通过对考虑层间摩擦力的叠梁微元进行受力分析,推导出库伦摩擦型叠梁截面剪应力的计算公式;根据“分层滑移”的概念,得到了摩擦型叠梁层间滑移展开的力学条件及发展过程;提出了求解叠梁层间滑移长度的数值算法并用MATHEMATICA软件编制了计算程序,通过与ANSYS软件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表明了算法正确与高效。(2)将实际工程中的缆索等效成叠梁,根据(1)提出的算法,研究了层间滑移对缆索发生局部弯曲时的变形和应力的影响。对影响缆索层间滑移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避免缆索局部弯曲次应力的建议。(3)层间滑移使叠梁刚度发生变化,同时也会耗散能量。通过对考虑层间滑移的叠梁微元进行动平衡分析,得到了叠梁的振动方程,使用Newmark-β法和谱分析研究了刚度变化对叠梁自由振动的影响;同时借助一双层叠梁,研究了层间摩擦力对叠梁自阻特性的影响。(4)依据拉索的静力平衡条件和平行钢绞线斜拉索张拉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平行钢绞线斜拉索张拉过程中涉及的两类力学问题以及求解这两类问题的数值算法,使用MATLAB软件编制了求解平行钢绞线斜拉索单束绞线初张力的计算程序,与铜陵公铁两用长江大桥的实测值进行对比,表明了算法准确和高效。结合实际工程,对钢绞线斜拉索的索力均匀性监测方法进行了研究。(5)针对平行钢绞线斜拉索中存在的束股分离和层间滑移现象,将钢绞线斜拉索抽象成具有层间间隙的叠梁模型,使用ANSYS软件对叠梁模型进行接触分析;根据计算结果和钢绞线斜拉索的构造特点求解了平行钢绞线斜拉索的接触区域;对发生接触后的钢绞线斜拉索进行模态分析,证明了接触使平行钢绞线间的位移发生耦合,发生层间接触的钢绞线的振动具有一致性;通过对铜陵公铁两用长江大桥的拉索振动信号进行采集分析,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的正确性。(5)借助有限元方法提出了适用于频谱法的索力求解算法,基于此算法和实测数据,对钢绞线斜拉索的索力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将该算法应用于铜陵公铁两用长江大桥的索力测试中,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基于铜陵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对平行钢绞线斜拉索中几种常见的索力测试方法进行介绍,通过对施工过程中采集的索力数据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对目前钢绞线斜拉索中几种常用的索力测试方法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可以为类似的工程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在我国当代传播体系中,县级媒体是处于最基层的一环,是中央与地方信息沟通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毛细血管"。习总书记指出:"对新闻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
随着智慧警务建设的深入推进,应用于公安信息化的侦查方法日新月异,特别是以高清视频监控技术为依托的视频侦查手段,为打击违法犯罪、开展快速侦查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来,计
以钠水玻璃作为粘结剂主体,为了提高粘结剂的抗拉强度,对水玻璃进行了有机改性,通过对比试验确定了改性剂的种类,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改性剂的最佳配比。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改性水玻
从专利池的含义、特征以及专利池发展动因出发,通过对专利池的利弊分析,提出了如何对专利池的有效利用:一是对专利池的规制要在立法上进一步完善,二是我国专利池构建和运用中
介绍斜拉桥主塔横梁采用膺架支承、分段现浇的施工方法.
在这个快速变革和发展的新时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内涵与外延处在不断深化和拓展之中,电子踪迹、社交媒体、数字文本以及空间位置信息等大规模数据已经广泛渗透应用于人文社
龙泉市于三江之源、江浙之巅的绿水青山间崛起,优越的山地立体气候条件和天然的“绿色宝库”,孕育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2014—2017年,龙泉市先后通过《中共龙泉市委关于深入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建设美丽龙泉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定》《中共龙泉市委关于补短板增后劲奋力打造升级版“好龙泉”的决定》《中共龙泉市委关于积极投身创新区建设全域打造最美大花园的决定》等决定,提出要深入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