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甲醛(POM)作为第三大工程塑料,其工业应用很大程度受制于其缺口敏感性,对于其增韧改性一直以来是研究热点,但其增韧产品的工业化应用停留在理论阶段。本文重点研究了共聚甲醛(CPOM)的增韧改性方法,分别采用三种增韧改性剂,粉末丁腈橡胶(PNBR)、均聚甲醛(HPOM)以及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对共聚甲醛进行增韧改性,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一系列增韧复合材料,分别探讨了各增韧剂对共聚甲醛性能的影响。实验综合应用了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失重分析仪(TGA)、偏光显微镜(PLM)、简支梁冲击试验机、万能试验机、扫描电镜(SEM)等检测方法,对复合材料各项性能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研究表明,从加工性能、力学性能等方面来比较,已硫化粉末丁腈橡胶(PNBR-A)较未硫化粉末丁腈橡胶(PNBR-B)而言,CPOM/PNBR-A复合材料综合性能更加优异;且较热塑性聚氨酯(TPU)而言,在同等增韧剂含量下,PNBR-A增韧效果远远优于TPU。当弹性体含量达到10%时,粉末丁腈以橡胶带形式存在于基体中,TPU仍以粒子形式存在,其增韧机理存在差异。PNBR-A的加入可能会限制CPOM分子链的运动,使得分子链段在小范围内有序排列,形成更多尺寸较小的球晶,使得CPOM结晶度提高,熔融峰向高温方向移动;且加入5%PNBR-A和热稳定剂后,T5%提高了约36℃,Tp提高了约69℃,显著提高了材料的热分解温度。对于CPOM/UHMWPE复合体系,当UHMWPE含量为1%时,复合材料缺口冲击强度达到最大值,提高了约24%,且拉伸强度为52.8MPa,刚性和韧性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分别采用Avrami,Ozawa和莫志深理论分析了材料的结晶行为,研究发现,UHMWPE的加入能显著影响材料的结晶过程,减慢了CPOM的结晶速率,改变了CPOM球晶的成核和生长方式。UHMWPE在较高温度下部分熔融,阻碍CPOM分子链段的运动,随着温度的降低又起到异相成核的作用,显著降低了CPOM的结晶活化能。对于CPOM/HPOM复合材料,均聚甲醛的加入能显著提高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当配比为50/50时,复合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提高了约1.5倍,且拉伸强度为54.8MPa,较共聚甲醛二次加工后有了较高幅度的提高。但随着均聚甲醛添加量的逐渐增大,复合材料的热分解温度出现一定的下降趋势,其有效的热稳定体系值得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