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人物画的无表情状态是特殊的中国文化品质、美学特征和传统文化精神的产物。在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发展历程中,传统人物画作品的主体形象,在画家艺术创造与历史语境共同作用下,表现出与画面环境不相符合的表情冷漠与淡然,我们称之为表情的缺失——即无表情状态。这种艺术特征的人物绘画作品在漫长的中国传统人物画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如一。造成中国人物画无表情状态的原因有三:其一,先秦百家的哲学思想作为人物画无表情状态的理论基础,影响了中国人物画的绘画品质。孔孟的仁隐造就了人物表情的含蓄,老庄的逍遥则奠定了人物绘画的淡然,而佛家与玄学的思维方式更使这种淡然走上了极致。其二,“厚葬久丧”的民俗风情和禅宗思想丰富了中国传统人物画无表情状态的文化渊源。以佛道以及神灵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文化心理和以禅宗为核心的士人思想特征,是中国人物画无表情状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渊源。其三,中庸又忧怀的文人心态和现实精神构成了中国人物画无表情状态的主体因素。绘画作品的表现内容与思想特质,总是与创作者自身或者表现主体的人生境遇和思想历程相关,中国文人在面对政治时的矛盾心理在其艺术创作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当汹涌澎湃的文人理想同现实的挫折失意冲突时,他们便转向绘画创作模糊而含蓄的情感表达。中国传统人物画的无表情状态在儒、道、释的综合影响下诞生,并成为艺术家反映现实、表达自我、追寻理想的重要手段,它对中国人物画乃至中国艺术本身也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和研究意义。第一,中国传统人物画无表情状态凝结了中国人物画独特的艺术原则和审美标准,这便是超越和超然。中国传统人物画的无表情在禅宗“入定”与“超然”的观念影响下,不但超越了人喜怒哀乐的表情本身,而且超越了客观自然界,达到了所谓的“天人合一”的境地。第二,中国传统人物画无表情状态发展了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观和人生价值观,即淡然无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人物画无表情状态是这种价值观的最好体现。第三,中国传统人物画无表情状态巩固并验证了中国绘画的“心灵净化”功能。这是我们对中国传统人物画社会功能的表述,无表情人物绘画中有大量表现禅宗、佛神天尊的作品,这些形象本身就属于精神极高层次的产物,他们超脱了一般人所有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他们跳出轮回,不在五行,与他们的畅谈和交流,对于一个为俗事所困扰的个体来是,非常惬意和爽快的事情。同西方的人物绘画相比,中国传统人物画的无表情状态,是一种和整个美术史都有关联的状态,它是改造后的人为的平静,它代表了创作者强烈的个人思想意识。同时,中国传统人物画的无表情状态,对中国当代人物画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虽然无表情的艺术内涵从传统人物画表现人物的奔涌内心被压抑和被掩盖变为在和谐社会倡导与影响下的平和与宁静,但中国传统人物画无表情状态的创作历史与文脉,已经深深地渗透进了中国当代人物画创作的艺术实践中来,并试图指导后者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