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红楼梦》英译研究——以杨宪益和霍克斯译本为例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fei3306543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这就使得翻译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对于研究语言的学者,如何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翻译理论已成为当务之急。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学者们辛勤的耕耘使得翻译学成为人文科学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在翻译学领域里,一门更新的学科诞生了---生态翻译学。2004年,胡庚申教授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理念引入自己的博士论文研究中,提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不仅具有不可比拟的文学价值,还是一本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目前为止,红楼梦的完整译本就属杨宪益的“ADream of Red Mansions”和大卫霍克斯的“The Story of Stone”最有价值和影响力。论文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和定性分析,对这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对比,着重研究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是如何作为中心角色,通过多维度适应与选择,产出译文,以及生态翻译学理论对文学译本译评的指导作用。
其他文献
学位
英语的全球化必然引起其广泛的本土化。然而,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一直备受争议,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界定“中国英语”概念,缺少大规模实证性研究。本研究以辛克莱的搭配理论
莱考夫和约翰逊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WeLiveBy)标志着隐喻研究正式被纳入认知科学。莱考夫等人提出,隐喻不是表面的语言现象,而是深层的语言认知机制,它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