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肾气丸古代相关文献资料,加深对肾气丸的认识。以现代临床验案资料为基础,进行整理分析,发掘出肾气丸客观而规范的方证相应关系。方法:回顾张仲景原文肾气丸方证的记载,整理古代和近代较为著名医家对肾气丸方证的分析,对肾气丸的文献进行梳理,加深对本方的认识。搜集肾气丸现代临床应用验案,整理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案例资料,对资料进行规范处理,对验案中肾气丸使用的症状体征、药物使用频率及用量、加味药物等进行频次统计分析,并采用黄金分割为分割点,整理出药物与脉症的核心部分与主要部分;进而对其脉症之间、药物之间以及脉症与药物之间采用关联规则方法进行处理分析,探求本方方证之间的相应关系;以核心药物使用剂量为标准,进行聚类分析,探讨不同类群药物使用剂量与对应脉症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本方方证间的相应关系。结果:①本方较常用的年龄段:40岁~64岁之间,这与《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五八,肾气衰……八八,则齿发去”关于肾气衰耗的记载相符合;②治疗疾病的病程:以六个月以上的慢性虚损性疾病为主,其中又以1年~3年的为多;③本方主治中医病证:以肾系病症最多,其次为气血津液病证、五官科病症、肺系病证等;④本方常用疾病谱:以泌尿系统疾病居多,其次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⑤症状体征(≥38.2%):腰膝酸软62.00%、小便异常60.75%、畏寒肢冷59.50%、面色不华44.25%、倦怠乏力37.50%、舌质淡62.73%、苔白59.06%、苔薄40.16%、脉沉68.89%、脉细60.41%;⑥使用药物(≥38.2%):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加味药物以补气药、补阳药频次为最多;⑦聚类分析:聚出六个类群,以第3类群例数最多(202例),为核心药物小剂量组;其次为第2类群(116例)、第5类群(69例),分别为地黄大剂量组、附子大剂量组;⑧关联规则分析:药物与药物之间、脉症与脉症之间、药物与脉症之间具有较强关联,说明肾气丸方证高度相应性。结论:①肾气丸核心脉症与主要脉症:核心脉症为腰膝酸软、舌质淡、脉沉,主要脉症为小便异常、畏寒肢冷、面色不华、倦怠乏力、苔白、苔薄、脉细,这揭示了本方病机为肾气虚亏、气虚及阳;②肾气丸核心药物: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③聚类分析:脉症随药物剂量变化而发生变化,反映了肾气丸方证相应性,三个主要类群药物用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地黄、附子、山药三药上,这也反映了肾气虚亏、气虚及阳的病机;④关联规则分析:肾气丸八味药物之间、药物与脉症之间、脉症之间都具有很强相关性,说明肾气丸方证的高度相应性。通过聚类与关联规则等分析,发掘整理了肾气丸较为清晰准确、客观规范的方证关系,发现肾气丸的病机为肾气虚亏、气虚及阳,在临床上遇到核心脉症腰膝酸软、舌质淡、脉沉,主要脉症为小便异常、畏寒肢冷、面色不华、倦怠乏力、苔白、苔薄、脉细,便可以结合聚类情况,加减运用肾气丸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