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译者位于翻译活动的中心,同翻译的其他要素(客观世界,原文,原文作者,原文读者,翻译过程,译文,译文读者)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作用和地位更加复杂。但是,对于译者主体地位的研究却没有引起理论界足够的重视,对于文学翻译中译者的研究更是不足,有些只是作为理论映射的部分,一笔代过,有些规定性太强,只讨论译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没有把译者放在翻译过程中进行描述研究。 中西传统译论,包括后来的翻译语言学派,都把译者视为语言转换的工具,应该玻璃一样透明。多元体系派和翻译研究派采用了新的视角研究翻译,可对译者的研究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解构主义一反传统,解构了原文和作者,赋予了译者史无前例的自由和权威,其结果只是使大家对翻译本身产生了怀疑。 本论文以“翻译是对话”为理论基础和出发点,对译者与其他翻译因素的关系作了系统的描述性研究,同时对与译者密切相关的译者风格、再创造和译文语言等问题作了探讨。 论文共分五部分,包括引言、一二三章节和结论。 引言作为论题的由来,概述了译者地位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及其与翻译批评,文学翻译实质的密切关系。 第一章对国内外在这一课题的研究作一简要回顾,找出了不足:1 侧重于对译者所需条件的规定性研究,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动态作用的描述很少;2 对于译者与其他因素的关系,侧重于对译者与译文读者、作者、和译者所处社会的研究,译者与译文、原文读者关系的研究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描述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对原文读者的研究,几乎游离于翻译研究之外;3 对译文中体现的译者的风格、再创造,及译文语言的研究没有达成共识,甚至有些观点存在明显的缺陷;4 把文学翻译的译者与非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不作区分,一起研究,其实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中的译者存在很大的不同,混为一谈是不科学的;5以往研究多为静态的,如果把译者放在翻译过程中加以动态研究,其作用会更清晰。 第二章主要谈文学翻译。对文学作品与文学翻译的论述为下一步对译者的论述奠定了基础。在这一章中主要提出意境是文学作品的主要组成部分,翻译文学作品就是翻译意境。 第三章是本论文的中心,探讨了译者与其他翻译因素的互动关系。其中,对翻译过程的描述是整章的基础,译者与其他翻译因素的关系在翻译过程中会更清晰地表现出来。对于翻译过程的描述采用王宏印教授的观点,以写作过程为基础,提出理解阶段是用原语阅读,表达阶段是用译语写作。对于译者与原文作者、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的关系,采用“翻译即对话”的理论分析了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提出原文读者(尤其是原文评论者)同是对话的一员,对译者有深远的影响,现在对读者的研究只涉及到译文读者是不全面的。对译者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主要分析了后者对前者的制约。译者与译文的关系是本章也是本论文的中心。集中在近来讨论比较激烈的方面:译者的风格,再创造和译文语言。对于译者的风格,提出译者有自己的风格,主要由译文的语言因素体现(译文的精神因素主要体现作者的风格)。一个人的写作风格与他的翻译风格是两回事。再创造是译者主体性的一部分,是在原文的基础上对意境的提升。这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与其他对“再创作”的较为广义的定义相比,容易理解与把握。关于译文语言,提出译语应是地道、标准的译入语文学语言,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传达原文意境。 结论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译者位于翻译活动的中心,与其他翻译因素形成动态的、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相互影响的关系,而且这些因素对译者的作用因各种条件而变化,并用图表示翻译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同时提出本论文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