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前瞻性地对我院行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and azygoportal disconnection LSD)的肝硬化性门脉高压症患者术后2年随访的临床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探讨LSD对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并脾功能亢进患者的血常规、凝血常规、肝功能和肝纤维化的影响,进一步研究LSD对肝硬化的临床意义和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9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肝硬化性门脉高压症伴上消化道出血并脾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在院期间由同一的手术团队完成LSD,比较患者手术前、术后1周、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2月、术后18月及术后24月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总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Child-Pugh评分、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白S、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透明质酸酶的变化情况,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所有患者LSD术后无因腹腔出血而二次急诊手术、无肝性脑病、无顽固性腹水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均顺利康复出院。2.肝硬化性门脉高压症患者在行LSD手术后,外周血中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在术后1周、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2月、术后18月、术后24月时较术前均明显升高(均P<0.05)。其中血红蛋白在术后随访中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而血小板于术后1周时达峰值,之后有所下降并趋于稳定水平。3.LSD术后外周血中总胆红素在术后1周、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2月、术后18月、术后24月时较术前均明显降低(均P<0.001),且呈逐步降低的趋势;外周血中白蛋白在术后1周时短暂降低,但在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2月、术后18月、术后24月时较术前均明显升高(均P<0.001),且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外周血中凝血酶原时间和国际标准化比值在术后1周时轻度升高,但在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2月、术后18月、术后24月时较术前均明显降低(均P<0.001),并且都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Child-Pugh评分在术后1周时有所升高,但之后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其中术后6月、术后12月、术后18月、术后24月时较术前均明显降低(均P<0.05。4.LSD术后外周血中血浆抗凝血酶Ⅲ、蛋白C和蛋白S在术后1周时较术前均明显下降(均P<0.05),但是从术后3月起三个指标均呈现逐步升高的趋势,且较术前均升高。其中血浆抗凝血酶Ⅲ在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2月、术后18月、术后24月时较术前均明显升高(均P<0.05:血浆蛋白C在术后18月和术后24月时较术前均明显升高(均P<0.05);血浆蛋白S在术后6月、术后12月、术后18月、术后24月时较术前均明显升高(均P<0.05)。5.LSD术后外周血中Ⅲ型前胶原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在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2月、术后18月、术后24月时较术前均明显降低(均P<0.001);外周血中IV型胶原在术后1周、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2月、术后18月、术后24月时较术前均明显降低(均P<0.001),且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外周血中层粘连蛋白在术后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在术后24月时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透明质酸酶于术后1周时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但是之后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术后24月时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1.LSD治疗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症伴上消化道出血并脾功能亢进是安全有效的。2.LSD能够提高肝硬化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的水平。3.LSD能够降低外周血中总胆红素、提高白蛋白的水平、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和Child-Pugh评分,有利于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4.LSD能够提高肝硬化患者外周抗凝血酶Ⅲ、蛋白C和蛋白S的含量,有利于改善肝硬化患者肝脏的合成功能。5.LSD能够降低外周血中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和透明质酸酶的含量,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肝纤维化,延缓肝硬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