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人工纳米晶体材料发展迅速。尺寸在几个纳米范围内的半导体PbS纳米晶体在近红外光通信波段(1.3~1.55μm)有良好的吸收和辐射,可用于光通信波段的光放大。此外,由于量子点玻璃材料透明、化学稳定、热稳定、较短的响应时间和较高的三阶非线性极化率,在光电器件和光学装置等方面也显示了较强的优势。因此,如何在玻璃基底中直接生成半导体PbS纳米晶体,作为量子点激光器和放大器增益介质材料,从而构成各类光通信器件,是今后新型光通信材料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通过熔融法制备了玻璃基底的PbS纳米晶体。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高分辩透射电镜(TEM)、近红外吸收光谱仪等表征手段,检测出熔融后缓慢降温制备的玻璃基底PbS纳米晶体的尺寸在6~10nm,但粒子间有团聚。研究了不同成分玻璃基底中生长PbS纳米晶体的差异,讨论了不同掺杂剂(PbO和S、PbS)和不同掺杂量对析出的纳米晶体尺寸带来的影响。本文首次在熔融后采用缓慢降温,此方法比传统熔融法更容易析出PbS纳米晶体,但也存在一些缺点:纳米晶体尺寸难以控制,纳米粒子间有团聚现象和尺寸分布不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