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氯沙坦对大鼠颈动脉氮气干燥法致内皮剥脱损伤后动脉壁平滑肌细胞凋亡及增殖的影响,并观察损伤后血管壁增厚程度及管腔直径的变化,评价其临床预防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可行性。方法: 26只雄性Wistar大鼠,体重0.23-0.25kg,随机分为氯沙坦组(n=13)和对照组(n=13),以改良的Fishman法,制作大鼠左侧颈动脉氮气干燥致内皮剥脱损伤模型,术中局部应用庆大霉素2万单位抗感染,术后标准饲料喂养,氯沙坦组以3mg氯沙坦溶于3ml生理盐水灌胃,1次/日,对照组以3ml生理盐水灌胃,1次/日,于手术后3天,7天,14天分别随机抽取4只大鼠,过量麻醉后取出损伤段血管研究。通过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动脉壁平滑肌细胞凋亡,计算单位面积下阳性细胞数,应用增殖细胞核抗体(PCNA)免疫组化法检测动脉壁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计算单位面积下阳性细胞数,应用病理图文分析系统(HPIAS-1000,武汉清平公司提供)对HE染色的损伤段血管进行统计,测定平均血管壁面积,平均血管壁厚度和平均血管内径,结果用Stata1.4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各组间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表示相差显著,p<0.01表示相差非常显著。<WP=4>结果 :实验中大部分动物健康状况良好,2只大鼠于手术过程中因失血过多死亡(对照组1只,氯沙坦组1只),1只于术后2天灌胃时死亡(对照组),实验结束时存活23只,氯沙坦组12只,对照组11只。<WP=5>TUNEL法检测凋亡平滑肌细胞结果:两组动物于术后3天开始取损伤段血管做TUNEL法检测凋亡平滑肌细胞,两组均可发现平滑肌层散在分布的细胞核染色呈棕黄色的凋亡细胞,其中氯沙坦组凋亡细胞阳性率(%)为(8.90±1.84),对照组为(7.41±1.20),两者统计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7天,氯沙坦组为(47.59±3.17),对照组为(24.50±4.57),氯沙坦组较对照组凋亡细胞数增多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14天,氯沙坦组为(22.90±2.20),对照组为(12.80±2.90),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实验中,两组均于术后3天出现凋亡的平滑肌细胞,并逐渐增多,在7天时达到峰值,以后逐渐下降,14天时,两组血管壁中均仍可见到散在分布的凋亡平滑肌细胞,其阳性率与文献报导一致,氯沙坦组于术后7天,14天较对照组凋亡细胞百分率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CNA免疫组化染色:两组动物损伤血管于3天时PCNA染色可见平滑肌层散在分布的细胞核呈棕黄色的阳性细胞,氯沙坦组阳性细胞百分率(%)为(10.90±1.50),对照组为(11.40±1.20),二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7天时氯沙坦组为(28.98±2.90),对照组为(42.10±6.60),氯沙坦组较对照组阳性细胞百分率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0.05),14天时氯沙坦组为(24.10±3.12),对照组为(46.30±4.90),氯沙坦组较对照组阳性细胞百分率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本实验中,两组均于术后3天即发现PCNA阳性细胞,反映平滑肌细胞开始增殖,以后逐渐增高,14天实验终止时,仍处于上升通道,与<WP=6>文献报导一致,氯沙坦组较对照组PCNA阳性细胞百分率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病理图文系统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动物损伤血管切片HE染色于显微镜下应用HPIAS-1000软件系统进行血管分析,可见两组血管均于术后逐渐出现新生内膜,并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厚,最后出现管腔狭窄,氯沙坦组管壁平均厚度为(149.63±24.7)(单位为um),管壁平均面积为(0.242±0.042)(单位为mm2),管腔平均直径为(818.37±72.05)(单位为um),对照组管壁平均厚度为(163.54±43.42),管壁平均面积为(0.310±0.082),管腔平均直径为(716.94±120.35),氯沙坦组管壁平均厚度较对照组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0.05),管壁平均面积氯沙坦组较对照组缩小有显著性差异(p<0.05),管腔平均直径氯沙坦组较对照组增大,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氯沙坦可以抑制大鼠颈动脉内皮剥脱损伤后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促进平滑肌细胞的凋亡,从而减轻了新生内膜的增厚,抑制了血管再狭窄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