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三吾备受朱元璋恩宠,在明初文坛和政坛名噪一时,作为易代文人,其诗文创作有着鲜明的特点。本文分为三章,采用“文史互证”和文学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从史学角度考证诗文,从文学角度阐释历史,分别从刘三吾的政治遭际、编撰生涯、诗文创作三方面立论,注重史实和时代背景,特别着眼于挖掘研究对象的思想根源和文化、艺术追求,最终,对他在政治遭际、编撰生涯方面的认识,有助于加深对其诗文创作的理解。第一章以刘三吾仕明为界,着重考察他对元朝故国的眷念,以及接受朱明政权时的心态转变历程,通过士人对元朝故国的感情,以及朱元璋对文人的笼络与打击迫害,客观还原刘三吾面临的生存环境。刘三吾作为朱元璋的御用文臣,创作风格受到朱元璋文化政策的直接影响。而他感激朱元璋的知遇之恩,以自己的博学多才竭力辅佐君主,恩宠优渥,即使在明初众多文祸中,也未遭遇实质性迫害。第二章通过对刘三吾奉旨编书的论述,着重考察其儒学观念,主要以其编著《书传会选》、《孟子节文》为例。《书传会选》在解经的过程中注重阐释义理,对文字的注释尤详,在疑蔡批蔡中,不存门户之见,以优劣是非为取舍标准,更多地向程朱理学的主流思想靠拢。《孟子节文》则是未见于《明史》的官方书籍,删掉了《孟子》原书中“词气之间抑扬太过者八十五条”,这些被删掉的内容不在科举命题范围之内,是朱元璋控制天下文人士子的一个重要手段,更是其专制思想的体现。与以上两点相关,作为一个御用文人,刘三吾在文学创作上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他由元末主要描写战乱的沉郁顿挫风格,转而赞美明朝开国,褒扬帝德符合新朝大国气象,展示盛世景象与贤德君主,体现出一种鲜明的政治化写作特征。遵从朱元璋的文化方针,刘三吾高举“崇儒重道,宗经重学”大旗,进行了大量诗文创作,而以宣扬教化、培育人才、润色宏业为旨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