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因素在帕金森病和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中致病机制的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bbitwang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动障碍病(Movement Disorders,MD)通常是指以运动异常(过度或缺乏)为突出表现,主要表现为随意运动调节功能障碍的一组疾病。MD主要包括传统概念中锥体外系疾病的内容,但实际涵盖面更广。本篇论文主要关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以及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这两大运动障碍病,分为以下两个章节:第一章帕金森病致病基因UCHL1抗氧化应激及其致病机制的研究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等运动症状。作为PD的致病基因之一,UCHL1可导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PD。另外,在散发性PD中也发现UCHL1蛋白水平的下降。目前UCHL1的致病机制尚不明确。为了进一步研究UCHL1的功能,我们通过小干扰RNA技术对UCHL1蛋白进行下调表达,实验发现细胞对神经毒物MPP+的刺激更为敏感,表现为细胞活力下降、凋亡蛋白产生以及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而UCHL1过表达可以挽救上述过程。我们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发现UCHL1与Mortalin蛋白存在相互作用,并且UCHL1可以对Mortalin发挥泛素连接酶作用,介导Mortalin的线粒体定位。第二章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致病基因PRRT2的截短突变致病机制的研究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是一种由突然运动所诱发的非随意运动障碍疾病,表现为:肌张力障碍、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等。PKD的致病基因PRRT2自被克隆以来,已发现有多种突变形式:点突变,移码突变,缺失突变等,其中以截短突变最为常见。我们选用3种截短突变,其中包括热点突变c649dup C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药物以及小干扰RNA技术对机体NMD机制进行干预,观察PRRT2的表达变化。发现PRRT2截短突变,可促发NMD机制,导致截其在m RNA水平发生降解,从而导致PRRT2在m RNA以及蛋白水平表达不足,从而导致PKD的发病。此外,体内一小部分的截短蛋白可逃脱NMD机制,但是其细胞定位发生改变,由细胞膜定位改变为胞浆及胞核定位,可能会导致细胞毒性作用,进一步加剧PKD的发生发展。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探讨和研究无家族史的头颈部副神经节瘤基因型表型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自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26例(女12例,男14例)无家族史的头颈部副神经节瘤患者病例资料,26例患者均留取肿瘤组织与外周血,并提取基因组DNA。使用候选基因法对琥珀酸脱氢酶复合体(Succin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A、B、C、D(SDHA,SDHB
【目的】评估ICD-11“喂养和进食障碍”的临床实用性,比较中国精神卫生从业人员对该部分诊断指南的使用情况、与他国或地区专业人员指南使用情况的一致性及可能存在的差异,与中国进食障碍患者的自然分类进行比较,为ICD-11在中国的应用提供相关依据和评价。【方法】从两个方面探讨诊断标准的临床实用性和在中国的适用性:1.在353名GCPN注册的中文使用者中进行网络测试。通过情景模拟研究设计相关问题,通过Q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是老年性痴呆最常见的原因。AD发病机制迄今尚未阐明,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的聚集和沉积被认为在AD病理进程中起关键作用。脑内Aβ水平异常升高,将导致Aβ聚集并形成寡聚体,从而引起神经元凋亡、突触可塑性破坏和认知功能损害。Aβ生成和清除的代谢途径的调控在AD病理生理中的作用及其靶点新药开
目的:本实验目的在于利用氧增强功能磁共振来探测肿瘤内部缺氧情况,并观察吸氧后肿瘤组织学分析,氧分压变化与磁共振图像中信号强度变化百分比是否相关。c MET是参与肿瘤细胞生长、侵袭、转移和血管生成的重要受体。本研究旨在观察诊疗一体化靶向探针是否有治疗胶质瘤的作用。方法:1.首先建立大鼠C6原位胶质瘤模型。部分大鼠原位胶质瘤模型在氧增强功能磁共振后进行血管密度、GLUT-1染色等免疫组化分析,部分大鼠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近期记忆障碍为主要临床症状、以淀粉样斑和神经元纤维缠结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神经退行性疾病,β淀粉样沉淀是该症状的主要病理特征。针对β淀粉样蛋白(Aβ)的聚集抑制剂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潜在抑制剂WGX-50是我们利用药物分子设计软件在数据库中进行计算机辅助虚拟筛选所得,是花椒中的一种活性成分,具有一定的药效。体外实验表明WGX-50不仅
研究背景计算机化认知康复训练(computerized cognit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CCRT)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无创新型干预手段,可以促进苯丙胺类物质使用障碍患者的认知损伤和冲动控制障碍,并有助于患者脑部结构和功能连接的改善。近年来,计算机化认知康复训练已应用于包括酒精、烟草、兴奋性毒品在内的等物质使用障碍患者的治疗,研究发现,通过系统性的干预治疗,计算机化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由多种因素触发引起的周围血管扩张、脑血流量一过性减少所致的短暂意识丧失。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本质是一种反射性晕厥,即因血压心率调节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不全所致。G蛋白偶联信号转导途径是心血管反射的分子机制,异源三聚体G蛋白负责在细胞表面进行心血管反射的信号转导,对机体血压的调节具有重要意义。研究G蛋白偶联信号转导在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可有助于为临床提供血管迷走性晕厥新的生物学
P2X受体是一类感受胞外ATP刺激的非选择性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可以通透Na+,K+,Ca2+等离子。同其他类型的配体门控离子通道相比,P2X受体无论在生理功能上,还是在门控机制上都有着较大的差异。P2X受体作为一类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神经痛、多发性硬化、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栓、神经损伤保护等,的新型药物靶标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已经有多个针对P2X受体的化学小分子进入到相关疾病的临床试验阶段,然而对
学位
目的针对继发性脑损伤中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这两种重要病理过程展开研究,通过观察内源性抗氧化核心调控枢纽Keap1/Nrf2通路通路及抗凋亡相关蛋白磷酸化Akt在脑出血急性期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脑出血继发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并通过抗氧化药物干预,观察抗氧化剂对上述通路的影响,评估抗氧化治疗在防治脑出血继发性损伤中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探索脑出血药物干预靶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体血立体定向注射建立大
乳腺癌占目前新增癌症发病率的首位,是女性癌症死亡原因的第二位。据统计,2016年美国女性中有246,660例新增乳腺癌病例,40,450例患者死亡。尽管早期筛查的普及以及抗肿瘤治疗策略的提高,仍有10%-15%的患者发生远处转移导致肿瘤复发。目前的研究已表明乳腺癌的来源与复发均与肿瘤干细胞有关,并且肿瘤干细胞对于线粒体代谢具有依赖性,线粒体的代谢对肿瘤干细胞的克隆性增殖和存活至关重要,因此,线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