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可利用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因此迫切需要提高粮食产量。间作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间作可提高土地当量比,增加作物产量、减少病虫害,改善土壤而普遍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然而,在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中,大豆属于低位作物,在营养生长期被高位作物玉米植株遮荫,不仅降低了大豆冠层的光照强度,而且改变了大豆冠层的光照质量。因此,我们设置了正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可利用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因此迫切需要提高粮食产量。间作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间作可提高土地当量比,增加作物产量、减少病虫害,改善土壤而普遍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然而,在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中,大豆属于低位作物,在营养生长期被高位作物玉米植株遮荫,不仅降低了大豆冠层的光照强度,而且改变了大豆冠层的光照质量。因此,我们设置了正常光(N)、正常光+远红光(N+FR)、弱光(L)、弱光+远红光(L+FR)、弱光+蓝光(L+B)5种光照条件,研究了大豆生长发育、光合生理、酶活性和非结构性水化合物对光照强度和光照质量的响应。结果表明,与正常光照相比,弱光处理显着增加了大豆的株高,而茎粗、叶面积减小。在正常或弱光条件下,光照质量(远红光和蓝光)显着增加了大豆的茎粗、叶面积。然而,大豆叶长、叶宽和叶数和叶柄的伸长主要受光照质量的调节。在正常或弱光条件下,远红光和蓝光通过提高PSII的光合速率、非光化学猝灭、光化学猝灭和量子产率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N+FR处理下大豆叶片的Pn比N处理显著增加17.76%;L+FR和L+B处理下大豆叶片的Pn比L处理显著增加44.98%和68.56%。在弱光条件下,蓝光处理(L+B)显著提高大豆的光合作用速率;远红光处理(N+FR和L+FR)的光强度与N和L处理无显著差异,但远红光提高了光化学效率和光合速率,表明远红光优化了光合性能。此外,与N处理相比,SS和SPS在N+FR处理下分别显着增加19.46%和5.98%。与L处理相比,在L+FR处理下的SS和SPS分别显着增加6.71%和7.46%,L+B处理分别增加12.38%和14.93%,光质处理对大豆植株的SS和SPS活性具有积极的响应。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蔗糖含量,糖含量和淀粉含量)的趋势与光合作用能力和酶活性的趋势相似。这些结果表明,在正常或弱光条件下,由远红光和蓝光引起的光合作用效率和酶活性的增加导致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增加。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减少增加了大豆植株的叶绿素色素,叶面积比,比叶面积和叶质量分数。在弱光下,大豆的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主要受光强度的调节。L+B处理提高了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在23 DAS的中产生了很高的意义,与在37 DAS的N处理相比具有相似的价值。在正常或弱光条件下,远红光和蓝光显着提高了大豆的相对生长率(RGR)和产量特征。结果表明,光质处理对RGR和产量特性的改善与大豆较高的光合能力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直接相关。最终,大豆的产量特性主要受光质量处理的调节,从而提高了大豆的光合能力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其他文献
目的阿替普酶(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早期疗效分析对于提示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血管再通及远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我院既往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干预患者,筛选静脉溶栓早期疗效影响因素,建立溶栓早期疗效回归预测模型,对模型进行评价和应用实践,指导溶栓干预,提高AI
探测电极是海洋电场探测装置的重要核心部件,其中Ag/AgCl电极由于具有高稳定性、低自噪声的特点,而作为探测电极广泛应用在各种海洋信号探测中。本文针对目前Ag/AgCl电极在测试时出现电位稳定速度慢、固相结构腐蚀粉化、强度差以及自噪声变大等问题,分别从前驱粉体的制备工艺、电极的组分及结构等方面对其进行了优化研究。首先,从球磨时间、干燥方法、表面活性剂修饰三个方面对AgCl粉体进行优化;其次,通过添
世界上多年冻土地区修建铁路已近百年历史,但目前运营线路的病害率仍在30%左右。自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开通以来,多年冻土路基的沉降变形问题便一直困扰铁路养护部门,高原冻土与进藏列车安全的矛盾日渐凸显,部分病害处理措施效果有限,如何保持路基热平衡和稳定性是一个科学难题。鉴于此,本文以多年冻土路基病害防治理论完善为背景,以青藏铁路北麓河高温高含冰量冻土场地普通路基为例,研究了动静荷载作用下青藏铁路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从古至今,干旱一直影响我国乃至世界农业发展。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SHW)拥有大量响应干旱胁迫的基因,合理利用这些基因将有助于培育小麦耐旱品种。本研究通过SHW-L1×川麦32 F9重组自交系群体(SW群体),利用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的水培法,考察供试小麦苗期耐旱相关根系性状。运用SPSS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主
在全球尤其是中国西南地区豆科与非豆科作物间套作模式被广泛应用,间套作具有抑制杂草、控制病虫害、提高土壤肥力和氮素吸收的作用。然而,在该系统中,玉米植株改变了大豆的微环境,同时使大豆暴露在许多非生物胁迫下,包括光照胁迫(荫蔽)和水分胁迫(干旱),这些影响着间套作系统。遮荫和干旱被认为是限制作物正常生长的最严重的非生物胁迫因子,尤其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高密度间套作作物。然而,这两种胁迫因子的交互作用与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信息的产生速度十分迅速。图作为一种对大数据进行处理的有效手段已经获得学术界和工业界的一致认同,基于图计算的技术可以有效地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关键信息,但同时对计算能力的需求也急剧增长。目前已经有很多的研究工作基于X86 CPU和GPU架构对图算法进行加速,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基于ARM架构进行图计算优化的工作还相对较少。ARM处理器已经在高性能计算和终端计
小麦条锈病是由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引起的重要真菌病害。利用抗病基因、培育抗性品种是控制小麦条锈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植物抗性基因的表达水平受多因素影响。MicroRNA(miRNA)是一类在植物中广泛存在的非编码单链小RNA,负向调控目标基因表达,从而对植物响应外界逆境胁迫产生重要作用。小麦祖先种野生二粒小麦蕴藏丰富的条锈病抗性。
在航天复杂结构件的数控精加工过程中对加工质量要求很高,因工件尺寸精度不合格而造成工件报废的情况时有发生,加工质量的保持性和稳定性亟待提高。加工质量与数控机床刀具的过度磨损有着必然联系,但这种存在于工件质量与刀具磨损值之间的关联关系尚不明确,无法对加工过程起到指导作用。因此,探索工件尺寸精度与刀具磨损量之间的关联规律,对于提升加工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数控机床精加工过程中,工件尺寸的波动规律尚不清晰,
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施用大量化学肥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是长期这样会增加环境的负担。比如导致土壤营养结构受损,土壤板结严重,水土流失加剧。以百脉根为代表的豆科植物常常被作为绿肥使用。因为其具有较强的固氮作用,能有效的改善土壤,增加土壤氮肥含量,减少化肥使用,在保证产量的同时还能保护环境。因此,关于豆科植物的生物固氮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对于根瘤共生固氮的分子机理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众多参
群落更新是维持群落物种共存的关键阶段,探究影响群落更新的因素,能够更好地解释群落物种共存机制。其中,凋落叶层作为种子掉落后首先接触的外部环境介质,是影响种子萌发和后续幼苗更新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同种凋落叶作为母株周围凋落物层的主要组成成分,能分别通过物理、化学、生物途径影响种子萌发和幼苗更新,但目前关于该方面的实验性研究开展的还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选取浙江天童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的5个更新优势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