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产品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中,农产品贸易更是主要商品。中国和东盟大部分成员国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如何缓和中国对东盟农产品的贸易逆差地位,保障两国农产品贸易平衡发展,有利于促进两国经济深入合作,对于中国建设“一带一路”也具有重要作用。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历史悠久,但是中国总是处于贸易逆差地位,长久以来的逆差,使得中国失去东南亚地区的农产品贸易优势,同时也不利于中国进一步完成农业升级转型,优化农业产业链。所以,维持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平衡,在很大意义上也保障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平衡,从而保持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共同发展。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在“一带一路”政策背景下,对双边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结合时代背景,本文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本文确立研究背景和意义,依据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梳理研究思路,并绘制技术路线图。其次,整合国内外文献,可以得知,前人论证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逆差产生的原因有如下几点:第一,双边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第二,成本的存在也会影响贸易逆差,成本分为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且这两个成本对产生贸易逆差呈正相关作用;第三,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对贸易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第四,中国对东盟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也是产生贸易逆差的原因之一。接着,本文进一步根据上述文献研究思路分析中国-东盟农产品的贸易现状,主要分为商品结构分析和农产品贸易额分析。利用GL指数,NARS指数对商品互补性进行分析,研究逆差的程度产生的原因。通过实证建模找出影响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的因素,本文建立了两个实证模型:第一是中国对东盟农产品的出口模型,第二是中国对东盟农产品的进口模型。分别将中国对东盟的出口量和进口量作为被解释变量。以中国的GDP、人民币汇率和运输距离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论证出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具有线性关系。这些因素与中国的贸易逆差地位形成具有相关性,从而进一步利用这些因素缓和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逆差。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结合“一带一路”政策,提供缓和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建议。得出结论:要想缓和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逆差地位,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中国开发与东盟具有互补效应的农产品;(2)稳定汇率,让进出口贸易平稳有序发展;(3)完善物流体系,降低运输成本等。本文的研究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深度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