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期待是指机体利用环境中的时间信息,预测目标事件何时发生的能力。通常,人们对即将发生的事情会产生某种期待的倾向,在刺激还未出现之前就根据一些内在的(比如提示符号)或外在的线索(比如物体运动的时间规律)对即将出现的事件作好准备状态,通过这种预先的准备状态,能够在事件发生时优化反应。在目标刺激出现之前,如果预先呈现的包含了目标刺激何时出现的信息警示信号,被试可以主动的利用这些信息对目标刺激出现的时刻产生预期,这种时间期待称为内源性时间期待。如果刺激以一定的时间频率重复出现,会形成节律性的时间期待,如果目标刺激出现的时间与节律性刺激序列同步,那么能够加快被试的反应速度,这种时间期待称为节律性时间期待。近来,对时间期待的内源性成分和外源性成分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已有研究证实内源性时间期待会受到同时进行的工作记忆任务的影响,激活与注意控制有关的右侧背侧前额叶皮层(right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rDLPFC)。此外,有研究证实内源性时间期待与节律性时间期待在神经机制上存在分离。但是也有一些研究发现当被试将注意力集中在节律性刺激序列是会影响与注意控制有关的P3b电位。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实验探究注意控制是否影响节律性时间期待。实验一中,操作的变量包括任务条件(单任务和双任务)、刺激序列结束到目标刺激出现之间的时间间隔(650ms、950ms和1250ms)和刺激序列的节律性(节律性序列和非节律性序列)。刺激序列由6个50ms,700Hz的纯音组成,为了验证长时距间隔条件下形成的节律性序列是否受到注意控制的影响,在规律性刺激序列中,每个声音之间的时间间隔为固定的950ms。而在非节律性刺激序列中声音之间的时间间隔为350ms、650ms、950ms、1250ms和1550ms的随机排列。实验开始时在屏幕中间呈现具有某一颜色的“+”,颜色包括红、蓝和绿三种颜色,试次(trial)开始时,随机等概率的呈现某一种颜色。随后会呈现声音刺激序列,在声音序列呈现一段时间之后呈现目标刺激,目标刺激为一段长400ms,100Hz的纯音。实验中要求被试忽略声音刺激序列,并且在目标刺激出现的时候,尽快的做出按键反应。为了消除先期时间期待效应,即被试的反应速度随着警示信号和目标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的增加而变快的现象,采用non-aging概率分布,目标刺激有50%的概率出现在650ms之后,25%的概率出现在950ms之后,12.5%的概率出现在1250ms之后,同时有12.5%的catch trial即目标刺激不出现。单任务中,仅仅要求被试在目标刺激出现时做出按键反应即可。而在双任务中,被试除了要在目标刺激出现时做出按键反应外,还要同时完成一项工作记忆任务。工作记忆的任务为要求被试记住一组(block)中每种颜色的“+”出现的次数,在一组试次之后随机提示一种颜色,要求被试回答该颜色的“+”出现的次数。采用工作记忆任务的目的是将被试的注意力从时间期待任务中转移到工作记忆任务中去。我们假设如果节律性时间期待不受注意控制的影响,那么它同样不受同时进行的工作记忆任务的影响。结果发现,被试能够利用节律性的刺激序列预测目标刺激出现的时间,并且这种结果并不受到任务要求的影响。在实验一中,声音刺激序列和目标刺激均是通过听觉通道呈现的,在双任务条件下被试仍然有可能将注意力分配到听觉通道中去以便发现目标刺激。为了消除这种可能的影响,我们在实验二中将目标刺激以视觉的形式呈现在在电脑屏幕上,并且将简单反应时任务换成辨别反应时任务,以此让被试将注意力集中在刺激序列以外的任务上。此外,由于听觉时间辨别力要比视觉时间辨别力强,在实验二中刺激序列与目标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改为350ms、950ms和1550ms。因此,实验二中,操作的变量包括任务条件(单任务和双任务)、刺激序列结束到目标刺激出现之间的时间间隔(350ms、950ms和1550ms)和刺激序列的节律性(节律性序列和非节律性序列),目标刺激与工作记忆任务均呈现在视觉通道,而刺激序列通过听觉通道呈现,并要求被试忽略。实验程序与实验一类似。结果发现,即使在要求被试忽略的听觉节律性刺激序列仍然能够促进视觉目标刺激的加工,并且这种效应不受同时进行的工作记忆任务的影响。通过实验证实,被试仍然可以能够利用节律性的刺激序列,预测目标刺激出现的时间。通过该结果可以推论出,利用节律性刺激序列产生的时间期待可能与时间信息自动加工过程有关,并不受注意控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