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分析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并探讨该病与其他泄泻的不同特点和规律。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0年3月之间参加“中德合作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例60例,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分析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诱发因素和临床症状等的特点,探讨中医证候规律及相关性。结果:1、男女性别比例1.31:1(P=0.302);平均年龄42.65±14.46岁;25-40岁年龄段患病率最高(p=0.000);大学或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63.3%;非体力劳动者93.3%;平均病程108.7±90.8个月,5年以上者73.3%。诱发或加重本病的因素以饮食(28.2%)、受凉(25.6%)、情绪(12.8%)最常见。2、在主要症状中,腹痛以隐痛(25.%)、胀痛(46.7%)较多,多为轻度疼痛(83.3%),位于下中腹(55.0%)和脐周(25.0%)者较多,但大多不固定(95.0%),70.0%的患者近两周中出现腹痛的天数低于7天。所有患者均有腹痛伴大便频繁或松散、便后痛减的症状,大便经常呈糊状或水样,33.3%的患者日均排便3次以上,排便急迫(93.3%)、排便不尽感(81.7%)、排粘液或胶冻状大便(60.0%)常见,排便费力(16.7%)、便血(1.7%)少见。大部分患者伴腹胀(68.3%)、肠鸣(80.0%),大多为轻度,餐后腹胀(41.5%)较多,餐后肠鸣(1.7%)少见。3、在全身症状中,抑郁烦躁(85.0%)、体倦乏力(85.0%)最多见。在舌像中舌体胖大(或齿痕)(48.3%)、舌质暗红(46.7%)最多;裂纹舌(5.0%)、薄黄苔(3.3%)、紫暗舌(5.0%)较少,白滑苔、厚腻苔未见。4、IBS-SSS评分平均为253.22±76.65分,大多为中度。生活受干扰程度评分平均为68.95±22.54分,70%的患者认为生活受到较严重的影响,但生活受干扰程度与腹痛程度、腹痛频率、排便频率均无线性关系。5、在各证候中,肝郁脾虚证(45.0%)、脾胃虚弱证(31.7%)所占比例最高(p=0.000)。肾阳不足证患者的平均年龄、平均病程、IBS-SSS评分、腹痛程度、腹泻频率均高于其它证候,寒热错杂证患者的平均病程较短,但这些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BS-D的患病率和性别无关,和年龄、受教育程度有关。诱发因素包括饮食、受凉和情绪等,一般病程较长。患者腹痛、腹泻等症状的频率及程度与它们对患者的影响不成比例。IBS-D普遍存在脾虚、肝郁的病理状态,少数可见化热、伤阴、瘀血阻滞,湿邪在发病机制中有重要地位,但不存在水饮、饮食积滞。证候以肝郁脾虚证、脾胃亏虚证为主。IBS-D不等同于泄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