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中华真地鳖卵鞘孵化率及若虫生物学特性研究 对中华真地鳖(Eupolyphage sinensis Walker)卵鞘及若虫观察表明,卵鞘孵化率较低,只有 50%左右,卵鞘的孵化高峰期约为卵鞘产下后的 40d 左右。中华真地鳖 3龄以下若虫,体白色或淡黄色,胸和腹部,尤其足和腹部后半部分两侧具黄斑,取食后可见消化道呈黑褐色。3 龄以上若虫似成虫,椭圆形,黑褐色,并有紫色光泽,随龄期增长颜色逐渐加深。1~3 龄若虫生长缓慢,4 龄后进入迅速生长期。1 龄若虫的发育历期最短,平均为 12.15d,与其它龄期若虫发育历期有明显差异,2 龄以后各龄若虫的发育历期无明显差异,一般平均 20d 左右。中华真地鳖若虫蜕皮时段主要集中于 24:00~6:00(次日),12:00~24:00 仅有零星个体蜕皮,可见,中华真地鳖若虫蜕皮时段主要在后半夜,且较集中。不同龄期若虫蜕皮均有各自明显的高峰期,1 龄若虫蜕皮高峰期在蜕皮初见期的第 2~4d,2 龄为蜕皮初见期的第 4~6d,4~7 龄若虫的蜕皮高峰期基本上处于第 2~4d。2. 饲养基质对中华真地鳖的影响 为探索不同饲养基质对地鳖虫生长发育繁殖的影响,选用有代表性的人工配制饲养基质堆肥、蘑菇料和菜园土作为供试饲养基质观察地鳖虫完成 1 代所产生的影响,并对堆肥、蘑菇料、菜园土和野生栖息土的有机质含量、比重及 pH 值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有机质含量:堆肥>蘑菇料>野生栖息土>菜园土,比重:菜园土>蘑菇料>野生栖息土>堆肥,pH 值:野生栖息土>堆肥>菜园土>蘑菇料;除野生栖息土外,人工配制饲养基质中堆肥处理在地鳖虫存活率、单体重和产卵数 3 个生长发育指标比其他两种人工饲养基质高;地鳖虫对蘑菇料的趋性相对于其他三种饲养基质要大。运用扩散系数、聚集指数、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数和负二相参数等指标比较分析了中华真地鳖在饲养池内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显示,中华真地鳖在饲养池内的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并喜好聚集在饲养池的边缘。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大,向饲养池中央扩散。3. 中华真地鳖饲料及营养生理研究 中华真地鳖消化道全长为体长的 2 倍左右,分前、中、后肠三部分。通过解剖 1龄若虫,并喂食不同饲料观察。结果表明,1 龄若虫消化道与成虫消化道结构相同,具有胃盲囊和马氏管;嗉囊、中肠和后肠分别占消化道总长的比率与中龄若虫相同,1 龄若虫具有消化食物的能力;解剖不同食料饲养的 1 龄若虫,观察消化道各部分的滞留物变化情况,发现 1 龄若虫取食了饲养土中的腐殖质和配合饲料,表明孵化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