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开始重视环境问题。此时出现了一批生态文学作家,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呼吁人类保护环境,维持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加藤幸子作为一名生态文学作家,以其独特的拟鸟化创作方法,感动了无数读者。她通过将人拟为鸟,让读者去感受动物的世界,以此来达到人与自然、与动物的共鸣。加藤幸子的文学作品主要分为两类题材,一类是描写作者在二战期间的中国体验,以获得芥川文学奖的《梦墙》为代表;一类是作者创作的一系列以“鸟”为题材的生态文学作品,以本论文探讨的《飞行》《海鸥坠落的那一天》等作品为代表。整体而言,日本与中国的学界对加藤幸子的文学批评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国对其的研究更是主要集中在对其中国体验文学的探讨,相对缺乏对另一类主要作品群的生态批评研究。与此同时,我国的外国文学生态批评研究自本世纪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论是欧美文学研究,还是日本文学研究,生态批评都呈现“显学”的趋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加藤幸子生态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拟鸟化”方法展现了与其他日本生态文学作品不同的形式特征与思想内涵,有必要将其置于整个日本生态文学的批评视阈中进行深入的考察,以期丰富我国外国文学(尤其是日本文学)生态批评的研究内容,拓展生态批评视阈,汲取其作品中展现的以人类与其他生物相互感知(即交感)为主要表征的生态人文思想,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文思想层面的参考与借鉴。因此,本论文选取加藤幸子的几部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文学作品作为考察的文本,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运用生态批评的“交感”理论重点解读其中的“拟鸟化”方法,进而提炼与归纳出加藤幸子的生态思想。本论文共由五部分组成,其中核心的三章内容围绕加藤幸子的生态思想分别探讨了其思想的来源、表现形式与在此思想下作家的生态实践参与。下面,简述五部分内容如下:序论部分在简单介绍加藤幸子的生平与作品之后,简单梳理了我国生态批评的发展历程,概括了加藤幸子的研究现状,由此引出加藤幸子生态批评的必要性,确定研究目的与方法。第一章分析考察加藤幸子生态思想的来源。加藤幸子的生态思想在本质上是建立在人与动物交感基础上的哲学思考,其思想主要受到近代才女作家尾崎翠的代表作品《第七官界彷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加藤幸子形成了自己的第七官界认识与“拟鸟化”的创作方法。第二章是本论文最核心的部分,该章结合具体文本,深入探讨了加藤幸子生态思想的表现方法——“拟鸟化”方法。首先考察了《飞行》与《海鸥坠落的那一天》两部代表性的生态作品中拟鸟化创作的具体体现,然后进一步分析“拟鸟化”方法在文本形态上呈现出的“无鸟现象”,指出其本质是作者在读者无意识间代入鸟类心理与情感的表现形式,最后分析拟人与拟鸟的区别,明确了拟鸟中的鸟类主体性地位。第三章阐述加藤幸子的生态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分别介绍了加藤幸子倡导与参与建立大井海上填筑地野鸟公园的经过,以及反对在逗子市原美军弹药库的“池子森林”进行美军住宅的开发,历经10余年保护“池子森林”自然环境的经过。加藤幸子的生态实践参与是其生态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结论部分结合前面的论述,提炼与归纳了加藤幸子的生态思想。加藤幸子受到尾崎翠第七官界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人与其他生物相互平等的生态思想。她通过拟鸟化的创作方法告诉我们,人与鸟之间的平等只有在读者无意识间进入鸟类的世界,并像鸟那样去观察与思考的时候才能得以实现。而且,这种平等思想在加藤幸子参与的自然保护运动中得到实践,并逐步形成了对保护鸟类的新看法,即保护鸟类并非是将鸟关进笼子中,而是应该为了鸟的自身发展,努力去维持自然原有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