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人物画的审美趣味及现实意义研究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jingj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的中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同样也是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并试图融合的时期,面对社会变革和不同文化的入侵,中国画尤其是人物画的发展遭到了巨大打击,但即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李可染先生仍成功走出一条适合现代东方表现性的写意艺术之路。当今社会,人物画发展也面临着同二十世纪相似的问题,本课题想通过对人物画史上取得很大成功的李可染个案分析,并结合现代各种“写实的”、“写意的”人物画现状,从他独特的审美趣味性入手,探索李可染在传承和创新上取得成功的秘诀,并以此学习和借鉴,在李可染身上得到一些启示,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从结构上看,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进行简单的陈述;第二部分介绍了李可染人物画的几种类型和不同时期的艺术风貌;第三部分分析影响李可染人物画艺术特色的成因,先从三个方面(“意”、“形”、“意形转换”)上总结出其艺术特色,在从取法来源(师“西方”、师“传统”、师“造化”)和审美来源上阐述影响其艺术特色形成的原因;第四章是同傅抱石人物画在笔墨和造型上进行对比,得出李可染人物画独特的审美趣味;第五章也是本文的重点章节,通过对李可染人物画上遇到并解决的问题分析,阐述其在传承与创新上的现实意义以及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经验;第六章是结语部分。
其他文献
中国的现当代雕塑发展到了今天,经历了类似像房地产似的泡沫和宣泄之后,不少的雕塑人正在试图回到艺术本身并潜心语言的研究。然而对语言的研究无非是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西方
当代舞蹈创作中,利用道具编舞是编导惯用的艺术手段之一。编导利用一切贴合自身思想与情感的“身外之物”作为舞蹈道具,通过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巧妙的艺术处理,以有形的“物”——
期刊
期刊
在当下,“现代”已经不是一个时髦的字眼,而且其前卫意义似乎也大打折扣;人们现在口中谈论更多的已经是“当代”。细心体会一下,“现代”似乎意味着一种态度;而“当代”则更多具有一种时尚的感觉。我更愿意从“现代”的意义上来解读张友宪的“芭蕉”系列。  中国水墨绘画需要走向现代吗?这个问题在一百年前的康有为、陈独秀那里就有过斩钉截铁的答案;徐悲鸿则是一个亲身实践者,他不仅以自己的水墨人物、动物绘画实践对中国
作为一种包含景观、建筑、雕塑、壁画等的综合性艺术,公共艺术具有鲜明的公共性、空间性和艺术性特征,它相对于传统艺术形式来说更为复杂。当代城市公共艺术的蓬勃发展并不能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