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实验从生物絮团中分离细菌,对其特性进行了研究;验证了细菌对凡纳滨对虾的安全性;并利用筛选出的细菌培养生物絮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物絮团中异养亚硝化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特性研究采用富集培养、分离纯化等微生物学手段,从对虾养殖池的生物絮团中筛选出两株对氨氮具有高转化率的菌株。16S rDNA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两株菌均属于盐单胞菌属,菌株2011072708与食物盐单胞菌(Halomonasalimentaria)有99%的同源性,而菌株2011072709与胜利盐单胞菌(H.shengliensis)有100%的同源性。比较研究了两株菌在不同温度、盐度、pH、碳氮比条件下对氨氮的转化率,菌株2011072708在温度37°C、盐度3040、pH8、碳氮比28的条件下对氨氮的转化率最高;菌株2011072709在温度27°C42°C、盐度4050、pH6、碳氮比21的条件下对氨氮的转化率最高。研究结果表明胜利盐单胞菌(2011072709)对温度、盐度、pH、碳氮比等各方面的适应性优于食物盐单胞菌(2011072708),更合适在生物絮团技术中得到应用。2生物絮团中一株硝化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特性的研究从对虾生物絮团养殖池中分离出一株对亚硝酸盐具有高效转化能力的优良菌株,根据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初步确定为盐单胞菌属,与Halomonasvenusta在16S rDNA水平上有99%的高相似性。研究了碳氮比、初始pH、盐度、温度四个因素对菌株2011072701转化亚硝酸盐的影响,确定了最适条件。结果表明,该菌株在碳氮比15、初始pH8-10、盐度30-40、温度37℃对亚硝酸盐转化效率最高,其最高转化率为91.69%。本研究从对虾生物絮团养殖池中筛选出一株亚硝酸盐转化菌,在进一步丰富亚硝酸盐利用菌种质资源的同时为该菌株在生物絮团养殖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基础。3生物絮团中3株有益菌的筛选鉴定及初步研究采用拮抗试验的方法从对虾养殖池的生物絮团中筛选出三株对对虾病原菌(鳗弧菌、副溶血弧菌、哈维氏弧菌)有拮抗作用的细菌,经16S rDNA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菌株2011072701与盐单胞菌(Halomonas sp.)有99%的同源性,菌株2011072709与胜利盐单胞菌(H. shengliensis)有100%的同源性,菌株2012052503与巨大芽孢杆菌有(Bacillusmegaterium)有99%的同源性。溶血试验证实这三株菌不产生溶血素,不具有潜在的致病性;药敏试验表明菌株2011072701和2011072709对其中10中抗生素表现为耐药,而菌株2012052503只对青霉素耐药,对其余19种抗生素表现为敏感;动物安全性实验表明菌株浓度在107CFU/mL以下时对实验对虾无明显的毒害作用。因此,三株菌可以在生产上应用。4添加细菌和蔗糖对生物絮团生成量影响的初步研究为了研究添加细菌对生物絮团生成量的影响,将3株不同的细菌加入到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中,并添加蔗糖作为有机碳源;结果表明:在培养6天后,加糖加菌组生物絮团的量都可以稳定在5g/L左右,比空白对照组有显著的提高(P<0.05)。因此,3株细菌在添加蔗糖的条件下可以显著提高生物絮团的生成量,可以在生物絮团养殖中应用,为下一步研究这3株菌培养的生物絮团对水质的影响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