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农问题”目前仍是困扰我国工农业协调发展,城乡共同繁荣的核心问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低;我国的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农村,其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低于沿海地区,非常贫穷。农民进城务工“非市民化”待遇,家庭分居、儿童留守等问题凸显。我国农村目前的现状是:从事农业的人数众多、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滞后于城市、农业生产的技术也远远不如发达国家,目前的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令人开心的成绩,城镇化逐步推进,但实现小康社会,跻身现代化国家行列,最根本还是“三农”问题能否得到解决。三农问题是决定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发展质量,人民幸福指数的最基本要素,农业发展离不开土地,农村繁荣同样离不开土地,农民致富仍然离不开土地。要想更好的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就必须处理好土地问题,因为它是连接农业、农村、农民的桥梁。我国不同时期实施的不同土地政策,都取得了积极效果(除文革时期),因此,适应历史发展时期的土地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贡献,一个国家的土地政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什么样的国情和什么样的生产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需要采取什么样的土地政策,我国在发展农业的道路上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当前我国正在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这与我国存在的较为分散的、零碎的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政策难以匹配,只有实现农业生产率提高这一目标,才可以更好的实现我国农业的大规模经营,才会产生规模效益,才有可能更好的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更好的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有助于提高生产率,所以我国应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的租金价格体系,从而更好的保障农民权益。在安徽省,第一产业即农业占据着重要地位,大多数的农民有着浓厚的“恋土情结”,对土地有着强烈的依赖感。土地流转租金成为农民转出土地的经济补偿,租金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户进行流转的意愿态度,进而影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规模和速度。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通过深入基层与农户交流发现,政府介入与否对农地流转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笔者通过运用实地调研获取的各项数据,分析研究政府介入与否对农村土地流转租金价格的影响,接着对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分析,以期给出合理的解释,并提出政策和建议,希望这些启示与思考可以帮助广大农村地区更顺利的进行土地流转。本文的研究区域涉及到安徽省的六个县,具体包括宿州市埇桥区、萧县、合肥市肥西县、长丰县、滁州市凤阳县、芜湖市繁昌县和安庆市怀宁县,共获得了855份有效问卷,来研究政府介入对农地租金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思路如下:第一章,共分为五个部分,前两个部分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作了介绍;第三部分为文献综述,阐述了当前学术界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第四部分明确了本文所使用得研究方法,最后反省了笔者在创作这篇论文中有哪些不足的地方以及创新之处。第二章,首先明确了农地流转以及农地租金体系,阐述了不同土地流转模式下的租金表现形式,然后阐述了现有的土地模式下的租金变现形式,并分析了发展农地租赁市场的必要性。第三章,对调研地区农户在土地流转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大致描述,主要包括政府介入农村土地流转时的每亩农地租金,当政府没有介入农地流转时,完全出于农民自发进行的农地流转时的每亩农地租金,农户的一些基本情况。第四章,在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一些对农地流转租金可能存在影响的因素作为变量并进行定义,建立计量模型,运用SPSS软件对构建的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政府介入对农地租金的影响。本文选择的因变量为每亩的农地租金,选取变量政府介入时的每亩农地租金、变量政府不介入时,自发流转给亲戚朋友的每亩租金和变量自发流转给其他人时的每亩租金做回归分析。第五章,启示与建议,在第四章分析结果的基础之上,对计量分析的结果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政策,笔者通过自己的思考给出建议,希望可以对提高政府主导型的农地大规模流转的效率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