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使中国基础教育在法律层面实现了公平。“两免一补”、希望工程等“捐资助学”,改善了少数民族的教学设施和青少年生活学习条件。但是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仍然发展滞后,国家级贫困县加之民族社会生态等因素仍制约着当地基础教育。另外,大范围看呈现东西部基础教育公共预算相差2-3倍的非均衡性。云南“山区、民族、边疆”的特点,使得国家教育政策在民族地区实施效果不明显,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呈现出了严重的非均衡。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内在要求,是中国教育可续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把握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现状,了解造成影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因,对云南“富民兴滇”及“桥头堡”建设很必要。本文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做实证分析,为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依据。 随机抽取云南特有5种民族(大理白族、红河哈尼、版纳傣族、怒江傈傈、沧源佤族)和昆明汉族共61所中小学校,对440位教师和59位学校管理者进行“资师培训、教学困境、职业认同、教育管理”等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昆明(汉族地区)师资学历≧本科达90.5%,显著高于怒江和沧源的30%,同时仍存在巨大的城乡差和地区间的非均衡性。“并校寄宿”及“两免一补”实施,使71.3%的教师感“职业倦怠”,“管理困难,工作量大”。文章就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政策制定的循证、教育资源配置、社区文化制约、师资能力建设等提出建议,为实现“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