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结构及其调控的初步研究

来源 :云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osn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差异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经济现象,我国各地开发进程的区域差异问题被列入了中国21世纪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对策问题,也是各级政府制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而研究典型的欠发达西部省区——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结构,即区域差异将有利于西部开发和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 论文运用较为翔实的数据资料,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空间秩序、时间序列和动因机制的角度对云南省1978年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结构变动过程及其对云南省整体功能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从地域结构决定区域功能的思路提出了相应的调控对策。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对区域差异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评述,明确了论文研究的范畴和内涵,并借鉴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中有关区域发展的基本理论,提出了评价云南省社会经济区域差异的指标体系和测度方法,为后面的实证分析提供理论准备。 第二章,采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测度指标,对云南省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云南省经济发展不仅总体水平低,而且表现出在空间秩序上的地区不平衡性和时间序列上变化的不稳定性特征。 第三章,采用第一次现代化水平指标体系定量测算了云南省各市州的社会发展差距。即对云南省各地区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进行了云南省区域经济差异与第一次现代化进程的相关分析。结果发现,云南省地区现代化进程具有水平的整体偏低性、地域的非均衡性、结构的相对稳定性以及地位的梯度演变性等特点,并且通过相关分析进一步证明经济发展水平低是制约云南省社会发展进程的主要因素。 第四章,对云南省区域差异的社会经济影响进行了评价。主要从正反两面阐述了区域差异对云南省整体经济功能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第五章,对云南省社会经济地域差异的动因机制进行了分析。从动因机制来看,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足以深远影响其整体发展的巨大的区域差异,是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以自然地理环境为基础而形成的人文环境、历史发展及政策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第六章,探讨了云南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对策、措施及建议。主要从自然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体系的培育、资本形成能力、人力资源培养、经济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及扶贫开发等方面进行了对策、措施的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最后一章,对论文进行了总结。归纳了论文的主要结论、可能的创新点,并指出了存在的不足之处。论文在理论上或方法上,以上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开拓性与独创性。在实践上或应用上,以上研究结果特别是现代化时间表,对于优化云南省的社会发展的地
其他文献
本文在2004年广州市社会区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其中的“中等收入阶层居住区”进行分析。本文主要围绕四个问题进行分析。一是中等收入阶层居住区居民社会特征如何?二是广州中等
  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我国西北干旱区的代表性绿洲—民勤绿洲为例,以陆地遥感数字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将室内遥感影像分析与野外观测手段相结合,选取适宜的干
  本文受细胞质基质理论、生物膜理论和细胞骨架理论的启示,研究了发达地区小城镇的绿地开放空间,得出了城镇的绿地应体现开放性、可达性;小城镇也有必要建立环城绿地;而连续的
  本文以博弈论为基础分析我国城镇土地市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基于博弈结果探寻相应的解决之道——调控管理体系的建立。  本文在界定研究对象即城镇土地市场的基础上
人口迁移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人口迁移对迁入地、迁出地均会产生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因而人口迁移和流动一直受到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和探讨人口迁移流动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数据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聚类分析、方差分析和对比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番禺区农用地流转的特点,揭示了番禺区农用地流转的
学位
本文通过对采集的8个样点的树轮样芯进行严格预处理和准确的交叉定年后,在研究区内建立7个样点的21个树轮宽度年表(包括STD、RES和ARS),其中一个样点的样品因干扰因素太多
该研究引入景观生态学对自然环境系统的认识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把景观生态学理论与现代旅游学理论进行有机融合,充实了现有的旅游规划理论.文章以这一融合理论为指导,借鉴
本文根据农用地定级的一般理论,遵循了定级的综合分析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土地收益差异原则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因素法对广州市番禺区农用地的定级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