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认为,社会交往理论是关于人类自主活动的历史性范畴,蕴含于历史科学的形成过程中。社会交往作为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制约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现代社会伴随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交往手段革命和交往方式的变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联系日益紧密。但现代社会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却出现交往困境,因而研究社会交往理论凸显其紧迫性。同时,完整准确的理解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对于解决交往困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本论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分析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产生的现实背景、思想渊源以及发展历程。通过对现实条件、思想渊源以及发展历程的论述,可以得出马克思社会交往思想是顺应时代的产物,是对其他思想家交往思想的继承、批判与创新。第二部分全面阐述了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提出马克思在三重含义上理解“交往”,并从多个维度阐释了社会交往理论的丰富思想,从同时态和历时态的视角具体划分社会交往的类型及社会交往形态转换的顺序。阐述了人的生存、存在方式与社会交往的内在联系,在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交往的基础性地位,总结社会交往的现实原则及其价值旨归。第三部分深入探讨了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现实启示。提出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启示现代人正视交往的价值,积极推进社会交往的形态跃迁;启示现代人遵循主体间性原则,克服当代社会交往的二元对立模式;启示现代人提升交往的精神维度,克服商品经济社会交往的物化倾向。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使马克思社会交往思想一直到今天都闪烁着时代的光芒。笔者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从人与人交往的视角出发,始终把马克思社会交往思想与现代社会交往困境紧密结合在一起,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建构合理的社会交往模式,树立正确的社会交往观念,提高主体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社会交往主体的资质,提升人际交往的内在意义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