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NCEP客观分析资料和各种非常规资料对2005年梅雨期的环流特点分析后发现,在梅雨期低空西南气流的短期变化与雨带的进退和维持有密切关系,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锋的形成维持和强降水的产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常规资料对梅雨期中最强的一次暴雨过程的各种常规物理量诊断分析后发现梅雨锋成熟时期的垂直和水平结构特点:梅雨锋的风场是由南面的西南季风和北面的东风气流构成,梅雨锋位于东西风急流的交接中心略偏西的一侧,此处的相当位温几乎垂直分布,其左右两侧底层蕴藏着不稳定能量;在江淮、黄淮到四川一带切变线长时间维持并伴有低涡,而切变线两侧不断有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强暴雨发生在中尺度扰动低压内;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对此次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对模拟结果的热源水汽汇、改进后的湿Q矢量分解、MPV等进行诊断分析得到了很多有意义的结论。诊断量对于雨量和降水落区的预报有着很好的指示作用,为此专门开发了中尺度诊断量图形显示软件,其可以输出不同时次和层次的相应诊断量图形,方便使用者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天气动力过程,揭示天气过程的物理意义,并且避免了大量的重复性劳动:为了进一步了解地形和水汽凝结潜热在此次暴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地形和水汽凝结潜热敏感性试验可以发现:在大气底层,大别山北侧迎风面所形成的低涡系统对于暴雨的加强和增幅作用明显:凝结潜热的释放对于暴雨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